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治理“为官不为” 涵养勇于担当精神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李庚香
日期:2015-01-27 15:51:18
匹配,从而实现敢于担当与善于担当的有机统一。三是在怎样担当上,要讲究策略方法,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力求事半功倍,既不以灵活性伤害原则性,又不以原则性束缚灵活性。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承担职务责任。我们评价一个干部,“不贪不占”是底线,敢担当、能担当、愿担当是根本要求。如果干了几年,山河依旧,面貌未改,就是为官最大的耻辱。张岱年从《张载语录》中爬梳出来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讲的就是“活着,你就有责任,你就要去承担,就要去担当”。敢于担当,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也是我们的时代责任。党员干部要不断强化担当意识,培养担当的品格,提升担当的能力,踏踏实实干出一番事业,勤勤恳恳做出一番成绩。当然,有本领才能有作为。要提高本领,积极主动地把责任担当起来,清楚岗位职责,了解发展态势,掌握运转规程,不断增强对本职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才能促进善作善为。
治理“为官不为”,需要加快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南阳府衙有这样一副对联:“不要百姓半文钱原非易事;但问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要营造氛围,倡导奋发有为。一个风清气正的干事氛围,对“有为”者是激励,对“不为”者是约束。各级党组织要旗帜鲜明地支持担当者,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要为有个性、敢负责而得罪了人、丢了票的干部主持公道。要树立实绩导向,强化对干部“有所作为”的考核,让那些愿担当、敢担当、能担当、善担当的干部得到重用,让那些不敢担当的“老好人”“圆滑官”难混日子。要让领导干部把敢于担当变为内心深处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使更多敢于担当的干部脱颖而出。要营造敢于担当的社会环境,化解敢于担当的压力,抵制好人主义,使敢担当、敢作为在党员干部中蔚然成风。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心,保持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形成愿为、敢为、能为、善为的工作氛围。要通过正面宣传和媒体的客观报道,使那些真心为群众想事、办事的干部得到认可和褒扬,切实保护大多数干部的积极性和纯洁性,切实增强党员干部“为官有为”的紧迫感,使他们既干事又干净,既勤政又廉政,以实际行动反对“为官不为”这种隐性腐败。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责任编辑 凉 风
E-mail:ldkxlf@vip.sina.com
电 话:0371 - 639262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