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反腐高压下官员“不作为”困局的破解思路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任中平 陈 娅 日期:2014-11-06 09:43:35
教育,增强其履职行权过程中的自觉自律精神。强化行政职业道德可以让官员对自己的职责有更清醒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官员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好不同角色和利益关系上的矛盾与冲突。在对政府职能部门及其公务人员的要求与规定中,应当贯穿“权力即责任”的基本原则与理念。权力和责任是相对应的,掌握一定权力,必须相应地承担一定责任。滥用权力“乱作为”和掌握权力“不作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由此引起的后果。习近平同志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曾撰写过一篇题为《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的文章,明确提出:“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而不能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今天读来,这段话依然振聋发聩,令人深思。毫无疑问,增强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心,保持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对领导干部来说,既是职业操守,也是做人境界。今年“七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讲了营造良好从政环境的问题,引起强烈反响。良好从政环境从哪里来?首先就是从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中来。只有坚持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坚守党内政治生活准则,才能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营造良好的从政环境,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
  2.健全干部选拔制度和强化问责机制,加大奖惩激励力度
  “太平官”最怕不太平。只要消除“太平官”滋生的土壤,建立应有的处罚机制,“太平官”就会丧失生存的基础。这就需要改革和完善干部选拔制度,改进干部考核机制,形成良好的从政环境。具体地说,就是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干部选拔考核体系,让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官员脱颖而出、仕途通畅。同时,还要强化官员的问责机制,淘汰那些“不作为”干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在激励机制上要给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创造一个激浊扬清、优胜劣汰的好环境,让为官尽责者能得到重用,让当官不为者无法过关。只有对应作为而不作为的官员严肃惩处,对群众不满意的官员坚决撤换,使庸官难过“上岗关”、懒官难过“考核关”、太平官难过“群众关”,才能激励更多想作为、能作为、敢作为的官员大显身手。此外,对于司法机关而言,还要加大对失职渎职案件的查处力度,使严惩慵懒成为常态。近些年,各地推出的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定期组织任职考核等举措,都在试图消除“太平官”的滋生土壤,做法值得赞赏。治理“太平官”要动真格。要明确权责,狠抓问责,没成绩换人,无作为下岗,从根本上清除“太平官”的“太平思想”。另据报道,《湖北省公务员履职问责办法(试行)》近日出台,将对公务员日常履职行为进行制度性规范,其中详细规定了应予问责的“未完全履行、不履行、不当履行职责”三类情形的15种行为,并相应规定了10种问责方式,还对履职问责的实施主体、程序、申诉等做出明确规定。这就意味着,如果今后公务员出现“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等15种行为,将会被问责。这一办法的实施,将对加强公务员日常履职行为的监督管理,打造高效、守法、清廉的公务员队伍提供积极的制度参考。
  3.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发挥广大民众的监督作用
  加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