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反腐高压下官员“不作为”困局的破解思路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任中平 陈 娅 日期:2014-11-06 09:43:35
人民负责任的公仆,其职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这些“不作为”的官员为了保住自己头上的乌纱帽,置人民的利益于不顾,对群众的疾苦不关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其位不谋其政,请问:这样的官员人民养之何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李克强总理反复要求官员要“守土有责”而不要“尸位素餐”。显然,这些“不作为”官员的所作所为与上述要求完全背道而驰。长此下去,必将贻误党和国家的事业,给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莫大的损害。
  第二,这种“不作为”现象公然放弃了国家公务人员应当承担的职责使命,严重损害政府在人们心目中的庄严形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者,承担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如果为官者不认真履行职责,不做好市场的裁判者,假冒伪劣产品泛滥,食品安全问题得不到规范,违法犯罪行为滋生蔓延,人民群众就没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安居乐业,其生命财产安全随时都可能受到威胁。在此种情形之下,这些“不作为”的官员又怎么可能为人民群众提供信得过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呢?官员“不作为”现象必将导致政府工作效率低下,政府职能无法得到有效履行,从而影响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在广大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第三,官员“不作为”行为还会导致整个国家治理能力的退化和弱化,影响国家公务员队伍的精神面貌,污染和毒化我们的社会风气。从本质上看,官员“不作为”,实际上就是失职,严重的就是犯罪。官员作为国家行政权力的掌握者,如果毫无责任心和使命感,不能正确行使公共权力为公众服务,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滥用职权,也是一种权力腐败。如果这种“不作为”的不良心态和风气得不到及时整治,必然会波及更大的范围,形成一股歪风。这种不良风气不仅会浪费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效率,导致整个国家治理能力的退化和弱化,更会影响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乃至污染社会风气。
  二、官员“不作为”现象的成因探讨
  笔者认为,造成官员“不作为”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主要从思想层面、利益层面和制度层面来进行具体剖析。
  1.思想层面:缺乏为人民行使权力的公仆思想和服务意识
  从主观上分析,官员“不作为”现象主要根源于这些人在当官和掌权问题上的认识不清、是非不明,没有真正确立为人民行使权力的公仆思想和服务意识。这些人当官掌权的思想动机就是谋取私利。这种官员在长期官本位思想的熏陶下,做官的动机不端正,以为当官便可以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而不是为人民做更多的实事。可见,这种人的权力观已完全错位,认为当官就要有好处可捞,没有好处当然就可以“不作为”。他们以为这就是“当官”的应有状态。还有一些官员认为只要不吃不拿、不违法乱纪,就是不干事也算不上多大过错,这同那些贪污受贿的腐败分子相比,已经是很高尚的了。由此可见,这些官员思想深处还是缺乏为人民行使权力的公仆思想和服务意识。
  2.利益层面:由于个人利益驱动而导致“不作为”
  对于腐败分子而言,“不作为”是基于对腐败的风险与收益之间比例关系的算计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