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领导干部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方向与方法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蒋俊杰 日期:2014-03-18 15:56:1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党的文件首次运用了“社会治理”这一概念。社会治理是指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多种主体通过平等的合作、对话、协商、沟通等方式,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引导和规范,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因此,由“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不仅仅是概念上的变化,而且蕴含着理念、方法、手段和制度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变革。本文将从包容性理念、公民参与、法治思维、跨边界策略和新技术的运用这五个维度,全面阐释新时期领导干部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方向和方法。
  一、运用包容性理念进行社会治理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计划经济和集体主义时代高度同质化的社会阶层结构逐渐向多元化的异质社会结构转变,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开始成为利益博弈的主体,社会成员的权利意识、参与意识以及个性意识都呈现爆炸性增长态势。政府采取统一的政策、标准化的模式以及控制式管理的做法能适应同质性强、需求规模化的传统社会,并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但是,面对利益多元化、需求个性化、权力分散化和组织异质化等因素的挑战,传统的政府全能主义的社会管理模式越发难以适应。
  在此背景下,领导干部亟待突破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以包容的心态和方式应对现代社会的急速转型。“包容性治理”这一概念是在包容性增长概念的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基础。包容性治理是指各种利益相关者能参与、影响治理主体结构和决策过程,公平分享政策结果、治理收益和社会资源,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能得到尊重和保障的公共治理。它包括治理结构、治理程序、结果和收益的包容性(李春城:《包容性治理——善治的一个重要向度》,《领导科学》2011年7月下)。提倡包容性治理理念,就是在社会治理中要尽可能吸纳各方社会力量,带动社会参与,扩展服务内容,满足多方位、异质性的社会需求。
  在包容性治理框架下,现代领导者的社会治理能力包括:一是容纳多元和差异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理态度、行为方式、目标追求表现出了极大的多样化和差异性,社会分歧成为一种常态,社会共识更加难于达成,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充分尊重社会成员的差异性,包容社会的多元性,鼓励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所蕴含的正能量,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二是政策议程设置的能力。在决策制定之外,议程设置也是权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多元社会主体对政府决策议程设置的作用不可忽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决策的偏好和进程。这必然要求领导干部善于在现代传播情景下发挥决策议程设置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吸纳和整合第三部门、社会精英、公民群体的利益和价值偏好。三是运用政策工具公平分配利益的能力。包容性治理理念要求各种利益相关者能够公平享受一个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成果,这必然要求领导干部善于运用政策工具切好“蛋糕”,并特别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二、运用公民参与的方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