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领导干部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方向与方法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蒋俊杰
日期:2014-03-18 15:56:13
法进行社会治理的能力。我国地方政府受到传统“官本位”文化和“效率优先”思维的影响,决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被体制性排斥,这直接导致地方决策速度虽快,但执行中遭到群体性“抗议”,最终被迫放弃决策的情形屡见不鲜。在信息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时代,我国地方政府传统的决策模式弊端已经十分明显:其一,少数人主导决策形成知识局限。在决策过程中强调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权威的重要性。在知识和信息爆炸时代,领导班子受到知识面、能力和精力的制约,难以确保决策的科学化。其二,决策封闭化造成信息不对称。在决策议程的设置、决策推进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都发挥主导性作用。决策结果虽然公开,但是决策前和决策中的信息公开严重不足,公众的意见很难得到表达或尊重,很少有普通公众能够有机会参与到地方政府各项决策中来。其三,部门主导决策造成利益垄断。地方政府在决策过程中,一般由相关的职能部门制订方案,公众很难通过参与对决策起到制衡作用,决策中部门利益倾向难以避免。
近年来的社会热点事件不断表明,公民参与的制度化渠道缺失,导致制度外的公众参与异常活跃,甚至以群体性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严重侵蚀。地方政府要完善决策体系,把公民参与作为决策前的一项刚性程序,防止公民参与被边缘化和形式化。领导干部运用公民参与方法进行社会治理的能力体现在:一是在“玻璃箱”内进行决策的能力。在现代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无处不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领导干部要善于构建和运用科学民主的程序,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合法性。二是学习公民参与的新方法。领导干部不仅要运用传统的走访、听证、会议的方法了解民意,更要善于运用民意调查、焦点小组、问题深度访谈、公民会议等方法搜集和分析民意。三是民意的吸纳和整合能力。现代社会的决策不是简单的少数服从多数,而是要能吸纳和整合多方意见,并充分尊重少数群体的呼声和权利。领导干部要善于科学分析民意特点,分清轻重缓急,排出优先顺序,满足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防止决策中“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情形。
三、运用法治思维进行社会治理能力。受人治文化传统和社会管理体制的影响,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进行社会治理的能力还十分薄弱。具体表现为:其一,突破法治底线维护社会稳定。领导干部在“刚性稳定”思维下,以追求绝对稳定为目标,注重突发事件的处置速度和力度,甚至突破法治底线维护稳定。在地方领导干部中甚至流行“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没事就是本事”的错误思维。其二,以行政措施代替法治手段。地方领导干部还习惯于以行政思维来管人、管事、管物。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把社会管理简单地理解为社会控制,甚至认为社会管理就是通过审批、收费、办证、处罚等行政措施把群众管住。其三,用“运动式治理”方式来解决社会矛盾。“运动式治理”是一种非常规的社会治理方式,是指我国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采取自上而下、垂直命令、群众动员、专项治理和集中整治的方式,并通过集中配置资源和整合各方力量来解决社会冲突和矛盾。这种治理方式能在特定的时间内对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起到集中处置的作用,但不能产生常态化的效果。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