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官邸制的内涵、意义与推进对策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何丽君
日期:2014-02-24 09:11:39
没有考虑到后来干部的增量问题。与此同时,《实施意见》只涉及省部级干部的住房问题,没有涉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住房问题。而后成长起来的县、市、省、国家级重要领导大多已经享受住房制度改革的相关保障,因此,官邸制尤其需要对2000年前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省部级领导干部的住房加以保障。
三是建立官员住房公开机制。探索实行官邸制,需要适时推进官员住房公开机制。2010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对副处级以上的官员报告投资、房产、配偶、子女的从业情况等予以明确,并列举了批评教育、限期改正、责令做出检查、诫勉谈话、通报批评或者调整工作岗位、免职等处理和纪律处分等多种申报不实的处罚措施。随着全国个人住房信息联网的推进,官员住房的公开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入住官邸前,官员居住在何处?入住官邸时,官员原有房产如何处置?搬离官邸后,官员房产是否增多?这都应理所当然地被列入公众知情范畴。目前,我国官员住房申报受理单位是申报人所属的组织人事部门,监督机构为纪检监察部门。中国不仅需要设立体制内独立、权威的官员住房管理机构,还需要建立良好的体制内外良性互动机制来加以制约监督。官邸制的推行应充分发挥体制外监督制约的作用,在政治体系与社会公众之间架起一座畅通的沟通桥梁,保障信息的及时处理与反馈,在执政党、政府与公众之间建立良性互动机制,提高官员住房公开的有效性,促进政治系统的稳定和社会的整合。
四是建立官员住房奖惩机制。任何完美的制度和规则,如果没有强而有力的奖惩跟进,都将是形同虚设。原有规定也有提出:不允许调离干部和离退休干部家属占用干部住房,但实践中仍有大量住房被违规占用。原领导卸任后多长时间,新领导可入住?如果领导入住官邸,哪些亲属可跟随入住?官邸的管理与维护如何进行?可见,官邸制需要建立明晰的制度和规则,在此基础上再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法律及舆论等多种途径严格奖惩。对于那些曾在多地交流任职官员存在故意隐瞒、多占住房、重复享受住房优惠政策等问题的,不管级别多高、资历多深,都须依纪依法严肃查处。
(三)推进官邸制需变革既有的行政文化
官邸制的推行不仅要靠各种制度的配套与耦合,还要靠行政文化的浸染与熏陶。要通过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引领行政文化的变革,促进新型行政习惯的养成。官邸作为官员的物质家园,固然值得高度重视,但与此同时,还需要关注官员的精神家园建设。官员住房腐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国家是否为官员提供住房保障,而在于官员有什么样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任何事情成败的关键都是在于自动自发,而非外在监督和制度约束。再完备的制度也有漏洞和不足之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同一制度,不同的执行者、不同的执行对象,其效果截然不同。如果制度执行者不平抑贪欲,不破除心中之“贼”,不摒弃优越意识和特权心态,官邸制的制度设计再完善、再完美,也可能在推进过程中背离制度设计的初衷,最终沦为各级官员“权力自肥”思维下的一项福利。推行官邸制,不仅要关注制度设计,更要强调自觉、道德等精神力量的作用,变革现有的重物质、轻精神的行政文化。
党中央改变作风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