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官邸制的内涵、意义与推进对策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何丽君
日期:2014-02-24 09:11:39
,部分官员占有多套公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的信息不断被曝光,频繁出现的“房叔”“房姐”等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全国个人住房信息登记后,一些地方加紧出台了房屋信息查询规范,“严禁以房查人”成为最关键的核心词语,官员房产被隔绝在公众监督的视线之外。“以权谋房”凸显出我国领导干部住房监管制度的缺失,损害了官员形象,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官员住房腐败成为与“餐桌腐败”“公车腐败”并列的腐败现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从作风建设的角度切入,提出探索实行官邸制,是对百姓呼声的回应。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并不能盲目扩大官邸制的反腐功能。官邸制与住房腐败之间并非具有天然的关联。官邸制的推行有助于抑制国有住房资源的住房腐败,而对于市场住房资源的住房腐败而言,其效果却有限。
其三,推进官员住房隐性福利显性化、规范化、制度化。中国官员住房隐性福利给人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感,省委书记、市委书记、县委书记居住何处?居住如何?这些一般不为老百姓所知。在缺乏公开与透明、缺乏制度和监督的情况下,政府用成本价建设并转让官员住宅,官员按照市场价格获得不动产定价,市场价格和建设成本之间的差额就是官员住房的隐性福利。中国各地房价差越大,各地官员的隐性福利差异就会越大。官邸制更多地注重官员住房特权的公开规范,一把手住哪里?什么时候入住?什么时候搬出?其居住期间的维护和管理如何进行?通过公众监督的方式将住房特权关进笼子里,试图将“房”与“权”的关系公开化、制度化、显性化,以打破“房”与“权”的内在关联,防止国有住房被以较低的价格私有化。在保障官员生活住房的同时,规定各级主要领导不得以住房困难为由利用职权违规建房,异地任职干部不得多处占有配套房,官员离职后必须搬出配套房,使官员住房隐性福利显性化、规范化、制度化、单纯化。
作为一种规范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住房的保障制度,官邸制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官员公款修建住房、超标准配备住房、多处占有公产住房、低价套购公产住房等问题,进而抑制公共资源重复配置和部分“住房腐败”,推进官员住房隐性福利显性化、规范化、制度化。诚然,官邸制并不能杜绝所有官员的住房腐败问题,但探索实行官邸制清晰地表明了国家领导人从“餐桌腐败”“公车腐败”转向“住房腐败”的治理方向和思路。
三、理性推进官邸制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官邸制需处理的几对关系
推进官邸制需要妥善处理阻力与动力、官邸与私邸、成本与效益、局部试点与全面推广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要科学设计实行官邸制的目标、对象、时机与具体方案等。
一要妥善处理阻力与动力的关系。任何一项改革都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阻挠和质疑,系统分析官邸制对官员群体所带来的积极推动因素和消极阻力因素,有助于增加动力、减少阻力。为了有效减少推进官邸制的阻力,通常采用的办法是以时间画线,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通过从增量到存量的渐进式改革逐步推进,妥善安排原领导人以及离退休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住房保障,鼓励他们搬出现有官邸,避免产生太大的震荡和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