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官邸制的内涵、意义与推进对策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何丽君 日期:2014-02-24 09:11:3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规范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不准多处占用住房和办公用房,不准超标准配备办公用房和生活用房。探索实行官邸制。”一时,“官邸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议题之一。
 
  一、官邸制的内涵特征
  
  所谓官邸制,指的是国家为一定级别的重要官员在任期内提供居住的住所的制度。官邸,即一定级别的重要官员在任职期间居住的住所。对于官邸,官员只有居住权,没有产权。官员任职期间,居住官邸;任职结束,离开官邸。
  就官邸来说,人们对美国总统的白宫、英国首相的唐宁街10号并不陌生。具体而言,官邸制具有如下特征。第一,特殊性。官邸制依附于特殊的政治权力,覆盖范围相对较小,是只有特定职级的领导干部才能享受的特殊权利及待遇。譬如:美国只有总统、副总统、州长、副州长以及大中型城市的市长,才有资格居住在官邸之中。我国官邸制也将更多地考虑“四套班子”、法院、检察院一把手以及异地交流的组织部长、纪委书记、公安厅长等。第二,等级性。官邸制将比照职务职级,建立一套差别有序、等级严明的全国通用的官邸规范体系,从国家层面进行标准统一和制度规范,实现官员工作生活用房的标准化、规范化配置。第三,约束性。作为一种官员职务待遇制度的官邸制,也是一种权力监督约束制度。官员在任期间,居住于官邸,但并不拥有官邸的产权。如果卸任、离任、升任,官员必须搬离官邸。从这个角度来看,官邸制实现了官员居住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剥夺了官员对任期住所的所有权。
 
  二、客观认知官邸制的意义与作用
 
  对于官邸制,大家立场不同、评价不一。有的研究者认为,官邸制是有效反腐的利器。也有研究者认为,官邸制是西方舶来品,是否适合在中国实行仍值得商榷。那么,官邸制的意义和作用到底何在?具体而言,推行官邸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抑制公共资源重复配置。我国官员实行任命制,而非选举制,任期未到就转任的官员不在少数,且官员大多只上不下。同时,异地任职是我国基本的干部管理政策。官员级别越高,异地任职的频率就越高,这是官员升迁的必由之路。市、县正职领导异地任职已成为领导干部人事任用常态,各地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公安厅长异地任职也已成趋势。做好异地任职官员的住房保障工作,是各地区、各部门必须重视的问题。从领导干部角度来看,异地任职时间越久,异地任职地方越多,其所享受的保障住房就可能越多,国有财产就自然而然地低价转变为个人私有财产,这将造成国有资产的潜在流失。而对某一地方或部门而言,官员一轮又一轮更替,大多只升不降,碍于多方面因素,地方或部门或不想、或不敢、或不能将原领导的住房收回,换一届领导盖一处新房,客观上需要不断扩大土地面积,不断建新官邸,导致公共资源的重复配置。官邸制的推行,使得官员住房与官员任职紧密关联,任期开始住进官邸,任期结束离开官邸,这有助于解决异地任职官员的住房问题,节约财政支出,预防国有资产流失,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
  其二,抑制部分“住房腐败”。近年来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