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区县基层干部职务晋升焦虑的破解之道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李育林 张玉强
日期:2014-01-24 17:36:38
当前我国区县基层干部规模庞大。据统计,现期我国公务员队伍的90%是科级以下干部,60%在县级以下机关工作。在当前的行政体制下,区县工作面对基层,事务烦琐,环境复杂,是否具有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心理,直接影响基层干部的工作状态和服务能力。而当前,在基层激烈的职位晋升中,基层干部普遍表现出的焦虑心理和行为,更是值得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区县基层干部职务晋升焦虑的表现
(一)对职务晋升的过于热衷和关注
区县基层干部职务晋升焦虑,首先表现在对职务晋升的过于热衷和关注。职务晋升原本就是区县基层干部关注度较高的一个问题,当干部因职务晋升产生焦虑情绪时,这一特点和倾向会表现得更为明显。其外在表现主要体现在对职务晋升信息的异常敏感、在日常谈话中的百谈不厌等。一些区县基层干部醉心于职务晋升,过多地将精力和心思耗费在职务晋升之上,而不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
(二)对职务晋升者的妒忌和攻击
嫉妒是共同竞争特定利益时,对潜在竞争者和在竞争中的胜出者产生的一种排斥甚至敌视的心理状态。产生职务晋升焦虑的区县基层干部,在竞职过程中容易对职务晋升的潜在竞争者产生嫉妒心理,放大甚至歪曲他人拥有的优势资源,严重时还会引致非理性的攻击行为。对于职务晋升竞争中的胜出者,容易因嫉妒产生不服或反感心理,认为获得晋职的人不如自己,并通过攻击他人或消极怠工等方式来寻求心理上的平衡。
(三)以非制度化的手段寻求职务晋升
寄希望于以非制度化手段寻求职务晋升是区县基层干部职务晋升焦虑的常见表现。产生职务晋升焦虑、急于获得晋升的区县基层干部容易幻想通过非制度化的手段进行权力寻租来达到晋升目的。非制度化途径是指利用当前区县干部选拔制度的不完善,试图通过跑关系、拉帮派、找上级等不正当手段,以买官卖官的形式实现职务晋升。非制度化的寻求职务晋升现象在区县基层干部选拔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时有发生,负面影响巨大。
(四)职务晋升失败后的怨天尤人
在职务晋升遭遇失败特别是屡次遭遇失败时,有职务晋升焦虑的区县基层干部较易表现出一种怀才不遇的悲愤感或对干部选拔制度的失望情绪。“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悲愤感,会使干部组织归属感和工作成就感降低,导致干部的“离心化”行为,严重时还会使干部产生疏远感和卑微感,体现在工作中则是决策缺乏魄力和果断,办事迟缓犹豫、不自信。另外,有职务晋升焦虑的区县基层干部在职务晋升失败后,容易引发对干部选拔制度、区县领导的不满,并以非理性的攻击行为或消极工作等方式来发泄心中的愤懑和不满。
二、引发区县基层干部职务晋升焦虑的因素
(一)区县基层干部的素质局限,造成职务晋升的自身限制
从微观层面上看,区县基层干部中不乏政治觉悟高、理论修养好和业务素质强的高素质干部人才,但整体素质与地级市以上的干部队伍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首先,作为区县基层干部“中坚代”的“60后”群体,大多数文化程度在中专及中专以下,部分区县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基层干部甚至占到干部队伍总数的80%及以上,这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