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领导班子团结周期律中消极因素的规避策略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邓永东
日期:2013-09-26 17:48:30
子,往往会虚伪地应酬,不敢正面直言和交锋,表现出一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态度,一味妥协谦让、委曲求全,奉行“只栽花不栽刺”,讨人喜好的事争着做,得罪人的事装聋作哑,有时甚至丧失立场、原则“和稀泥”,消极地维持团结,彼此间有了毛病不愿说出、有了看法不愿交换、有了失误不愿提及、有了问题不去指出、有了矛盾不想捅开、有了错误不去纠正,都不想给刚刚建立的情谊蒙上阴影。有的甚至把同志关系庸俗化,生活上称兄道弟,名利上相互说情,晋升上互相抬举,评先评优上轮流坐庄,大家在皆大欢喜、一团和气中渐渐淡化了原则性、战斗性。班子成员表面上不吵不闹、随声附和、笑脸相迎,彼此相安无事,但很可能道同不尽志同、合力不尽合心、志同不尽道正,这实质上是一种低层次的、庸俗的“亚团结”或“伪团结”,团结的基础非常脆弱,其背后很可能潜伏着危机。
3.不够谨慎、开始磕碰的“考验期”。随着彼此相处时间的进一步积累,班子成员之间从初步了解到逐渐熟悉,从彼此陌生到交情逐步加深,相互之间的优劣长短尽收眼底,光环渐渐消失,班子成员间的“审美疲劳感”逐步显现,热情也逐渐消减,初识时那种谨慎相处、彼此谦和礼让的氛围不浓了,心理上解除了戒备,思想上的克制忍让度也开始降低。有的过去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现在已不再“拘泥小节”;有的以前谈话办事比较注意场合分寸,现在也开始大大咧咧;有的以前对班子中的其他成员客气有加、谦让恭敬,现在也不像以前那样在乎别人的感受和存在,脾气大了、态度差了、说话硬了、关心少了,相处也越来越马虎随便,由此带来共事上的别别扭扭、工作上的磕磕碰碰、思想上的疙疙瘩瘩。在这一阶段,若不对这些苗头高度警惕,小节很可能会酿成大“过节儿”,小别扭很可能蔓延成大矛盾,班子团结就会每况愈下。
4.运转顺畅、配合默契的“和睦期”。从一般规律来看,如果顺利度过了“考验期”,往往会自然地过渡到比较团结的“和睦期”,首次达到一种较佳的状态。在这一阶段,班子成员之间熟悉了彼此的性格脾气、工作方式和处事特点,而且接受了民主集中制的教育和熏陶,基本上都能按党的原则和规矩办事,班子团结在民主的正确轨道上健康发展。但随着一些班子成员任职时间的增长,往往会不自觉地出现不按制度、程序、规定办事的现象,有的感觉认识统一了、班子和睦了就不按程序办,甚至搞程序上的“潜规则”,以上级催得紧为由,该请示的不请示,该报告的不报告,该上会的不上会,以开碰头会商讨、打电话商定或文件传批代替会议决定重大事项,使程序和制度规定成为摆设,甚至成为某些人谋取个人利益的“垫脚石”和“牺牲品”。照这样发展下去,班子成员间就会互相猜疑、产生误解、恩怨重重、日久生隙,大家虽强颜面对,但面和心不和,内耗就会悄然兴起,班子暂时的平衡及和睦关系就会因此被打破,相对比较团结的局面就很难再维系。
5.相互计较、各怀心结的“摩擦期”。“十个指头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随着在班子中共事时间的进一步增加,班子成员由于在领导关系中所处地位角色的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掌握情况的侧重面、研究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不同,工作中难免会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