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从清官情结走向清明政治:政治文化的历史演进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任中平 张晓荣 日期:2013-07-22 15:52:47
起来的金字塔。在这个宝塔形的体制结构中,等级森严,上尊下卑,界限分明,不容僭越。官越大权越大,享受待遇就越高,地位就越显赫。下级完全依附于上级,一切听命和服从于上级,一切只对能决定其个人命运的上级官员负责。与这种专制政治相适应的只能是依附、顺从、萎缩的无向度政治人格,个体不仅在政治生活中,而且在整个社会生活中都缺乏主体性(顾成敏:《当代中国公民主体性政治人格的生成与建构》,《前沿》2011年第16期)。时至今日,这种依附性政治人格对于国民的影响仍然无处不在,如影随形。由于传统的清官文化的长期影响和潜移默化,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有些官员根本不把民众当作平等的主体来对待,而不少民众也因缺乏平等观念和独立人格,缺乏公民权利意识,只能臣服、依附于权力和权威,屈从于威权体制环境的压力。这种依附性政治人格的广泛存在,严重阻碍着现代公民的主体性政治人格成长和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从而助长现实政治生活中权力高度集中的恶习,特别是导致党内一把手的权力膨胀,且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有人将这种权力膨胀形象地概括为“一把手综合征”,其基本特征就是“独断专行”,集中表现为“决策一言堂,用人一句话,花钱一支笔”。这种体制上的弊端从根本上导致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极大地阻碍着清明政治的建设。
  (三)圣人崇拜的人治传统阻碍了法律至上的法治文化发育
  从历史上看,中国历来没有西方那样的民主文化土壤,缺乏民主与法治的传统,而人治方式却非常悠久。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经济上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政治上实行中央高度集权的专制体制,促成了整个社会对于圣人和权力的顶礼膜拜,因而人治的传统可以说源远流长。时至今日,尽管腐朽的封建制度早已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人们对圣人和权力的崇拜依然有很大的市场。这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是分不开的。儒家学说向来主张依靠道德高尚的圣贤通过道德感化的方式或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来治理国家,正是在这种人治思想的长期影响下,民众中普遍存在着崇圣意识和依附心理,把政事的兴衰完全寄托于明君和清官,人治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心理定式且根深蒂固。在人治传统下,民众既没有表达意见的渠道,也没有参与政治的途径。治理者与民众之间更不存在沟通、协商的问题,由此导致广大民众对政治参与表现冷漠。他们通常认为政治是少数政治精英的事,太平盛世的出现也只能寄望于“有道明君”“青天大人”的出现。这种清官情结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和抚慰着民众的无奈和冷漠的社会心理,而建立在这种社会基础和大众心理上的清官情结也逐渐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因子,并逐步演化为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从而严重地阻碍了现代法治文化的发育和成长。
  三、从清官情结走向清明政治的现实路径分析
  首先,要实现从“官本位”思想向主人翁意识的转化,为清明政治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传统的清官情结往往使人们把清官理想化,把希望寄托在对于清官的期盼上,以为有了清官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没能遇到清官也就只有自认倒霉、忍声吞气,而不再拷问权力的来源和掌权者的责任。与权力崇拜、权力至上的“官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