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从清官情结走向清明政治:政治文化的历史演进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任中平 张晓荣 日期:2013-07-22 15:52:47
相联系的是臣民的依附心理。底层百姓依附父母官,下级官员则依附上级官员。正是这种依附性的政治人格又反过来强化了圣人崇拜和权力崇拜的文化心理,清官情结于是得以滋生繁衍。
  再次,人治文化是其社会基础。在政治权力的专制性、臣民百姓的被动性和依附性以及封建“家天下”意识的支配下,必然形成社会治理模式的人治性(陈华森、鄢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影响》,《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便是人治思想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治理方式上,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这里强调的便是统治者为官清廉、以身作则的道德表率作用。孟子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惟仁者宜在高位。”(《孟子·离娄上》)只要统治者能发挥“仁义”之术,施行“仁政”,天下的治理就易如反掌。黎民百姓只有仰赖这样的“有道明君”“青天大人”,才会出现所谓的“太平盛世”。
  (二)清明政治的本质是现代公民文化
  相对于封建臣民文化的清官情结而言,清明政治的本质是现代公民文化。清明政治也有其形成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基础。
  首先,市场经济是其经济基础。市场经济作为现代资源配置的主要形式,是一种经济自由运行的社会性市场机制和以公民个人为基本单位的大众平等的经济参与过程,它蕴含着丰富的平等、自由、契约、法治、开放精神。市场经济使大量的个人和组织摆脱了政治权力的束缚,成为社会的主体,拓展了公民的活动空间。同时,公民的活动又必须遵循严格的法律,在这个游戏规则的庇护下,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和自由,公民的活动空间才是无所拘束和无限扩展的。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市场主体具备强烈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和法治意识,这孕育的正是自主自觉的主体文化。
  其次,民主政治是其政治基础。民主政治,是凭借公共权力和平地管理冲突、建立秩序,并实现平等、自由、人民主权等价值理念的方式和过程。民主政治追求的是权利本位,是奉行多数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民主政治实践以讨论、妥协、服从多数为原则,需要宽容的心态和遵守规则的习惯。民主政治环境下的社会成员对政治制度的输入和输出部分均表现出明确的、积极的取向。实行民主政治,要求有开放宽容的政治心态,有广泛的政治参与,因而有利于人们塑造积极理性参与的政治心态模式和独立自主的政治人格。因此,民主政治对积极参与、独立自主、宽容理性的公民文化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再次,法治文化是其文化基础。人治和法治作为两种不同的制度形式,在构建不同的社会文化模式中都起了重要作用。其中,法治与公民文化的培育、构建密不可分。法治的内涵是依照体现公民的意志,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来治理国家;而公民文化的内涵正是公民享有政治权利、当家做主,通过法定程序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法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这正是公民文化对平等的要求。法治通过义务和权利把自由与秩序统一起来,保证了公民文化内蕴的自由。因此,法律至上,坚持法治,是培育公民文化的关键。
  可见,清官情结本质上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