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边缘腐败”的边界特征、预防难点及破解路径探析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胡赣江
日期:2013-03-29 10:52:39
是社会管理的必要成本之一,但是目前公务支出还缺乏明确标准,对于考察、出差、学习、调研等公职行为的交通食宿标准还需进一步细化。二是制度化规范权力运行。建立靠制度管权、管人、管事的科学机制,严厉打击公权滥用行为。要对一些具有审批权的“强势”部门加强监管,最大限度地堵塞公权私用、以权谋私的漏洞。同时,要规范单位财务审查机制,推行公务接待卡制度,防止不合理公务支出,坚决杜绝官员“个人消费集体买单”等现象。三是深度推进政务公开。尽管政务公开已在全国范围推行,但普遍存在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以“三公经费”公开为主要内容的财务公开,从中央到地方都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常态化深入推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不断完善公示制度、听证制度、审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确保政务公开不流于形式,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阳光政府”。
前移关口,落实前瞻管理措施。针对“边缘腐败”行为往往介于纪与法、情与理、公与私、是与非之间,极易模糊人们视线的特点,加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教育,使其认清“边缘腐败”的行为特征和巨大危害,着力培育其摒弃“边缘腐败”的文化理念和行为习惯。要认真研究“边缘腐败”的内在规律,找到其“软肋”和“死穴”,找准防范惩处“边缘腐败”行为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同时,要加强对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关爱提醒,针对“边缘腐败”的不同情形及情节轻重,建立以“蓝色”常规廉政提醒、“黄色”信函关爱提醒、“红色”组织部长见面谈话警醒为主要内容的“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重点对通过干部监督员、群众信访件、定期调研走访等发现的干部“边缘腐败”问题实行警示提醒。要深入开展以“进校园入课堂、进家庭入厅堂、进社区入楼房”为主要内容的“三进三入”关爱提醒活动,编织预防“边缘腐败”的社会网络,不断强化广大干部的工作、家庭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在党员干部的内心深处牢固筑起抵御“边缘腐败”的思想防线、情感防线和责任防线。
强化监督,严格落实惩处措施。从目前廉政建设的实践来看,还存在着官员非贪即廉、非廉即贪的二元思维模式,忽略了两者之间的过渡阶段——“边缘腐败”。加强惩防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纠偏机制和惩处机制,对“边缘腐败”行为及时纠正。一是推动官员财产公开。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已被世界不少国家采用,被称为“终端反腐”“阳光法案”。为保障官员所掌握的公共权力始终为公共利益服务,国家应加快立法进程,尽快出台《公务员财产申报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标准,使之成为具有强制性、威慑力的法律规范,全面推动官员财产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建立评议问责机制。相关部门要定期组织“两代表一委员”、基层群众、服务对象等对官员廉洁从政情况进行评议和质询,对普遍性问题的对策建议可以通过党代表、人大代表议案或建议等方式进行反映,并以法律或党内法规形式予以确立,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惩防体系建设。要充分激发群众共同参与防范“边缘腐败”行为的热情,将权力运行、公共管理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置于群众监督之下。要把“边缘腐败”易发多发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