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中国应对美国“巧实力”的“暖实力”思维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王善平
日期:2013-01-07 14:43:49
开迷乱复杂的当下情势,一起优游从容地回顾一下美国“巧崛起”史。美国建立之初,内政未稳,羽翼未丰,只好一心扮演“美洲孤鸟”,埋头建设“美洲人的美洲”,决不轻易卷入亚欧大陆纷争。1914年,交战双方均无正义可言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先是隔岸观火,待双方消耗殆尽、局势明了后,才高举“正义”大旗,坐收渔翁之利。1939年,为了称霸世界,德国率先打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故伎重演,再度充当了名利双收的“残局收拾者”。凭借这两步深思熟虑的“妙棋”,美国击败了当时最有望亦最渴望称霸的德国,在“巧崛起”之余得以“巧称霸”。
可见,“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虽属约瑟夫·奈首倡,但实在并无多少新意可言,它至多是美国“巧崛起、巧称霸”史的理论总结,而未能逃脱古典霸权主义的窠臼,后者在古代东西方早已践履千年。无论是我国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帝国时代,还是西方罗马、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大不列颠等帝国时代,其“硬实力+软实力”组合的技巧,虽有熟练度与自觉度之差异,但包括穷兵黩武的秦始皇与成吉思汗在内,没有一个大国帝王会傻到全凭“硬实力”而无视“软实力”。约瑟夫·奈等美国战略家的高明之处,仅仅在于其提高了“巧实力”的自觉程度,他们自身就是美国“巧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据“巧实力”学说,美军、美货分属“硬实力”中的军事与经济实力,美式英语、价值观则属于文化“软实力”。其实,无论是美国货畅销全球,还是美元被哄抬为“世界硬通货”,或是美语被追捧为“世界语言”,都植根于“强硬通行世界”的美军。若无“美军+美元+美语+美货”联姻,就无美国全球霸权可言,四者均颇富单极性与单边性,故“硬实力/软实力”仍是正宗的冷战思维,它充斥着“美国独霸”式的寒冬冷风,而极少“同舟共济”式的暖春气息。
尤须警醒的是,随着世界日趋多极化,美国相对实力持续下滑,它迫于形势转而倡导“巧实力”,虽然经过了巧妙粉饰,但战略锋芒始终直指中国。尤其是稍有新意的“软实力”,更是剑锋直指我党主推的社会主义文化。对此,凡是稍具文化自觉的中国官员与学者,都应保持高度警惕并及早做好充足准备。
就固有传统而言,我国主流文化是儒释道合流所催生的新儒家,其“天下大同”观迥异于欧美霸权思想。古代中国主张“和而不同”,只求消极防范“以夷变夏”,而从未主动“以夏变夷”。此说虽有“华夏中心主义”之嫌,却始终扎根于儒释道的和谐共生,并无多少排他性、侵略性、殖民性可言,大体契合原始儒家的“王道”思想。与此相反,“欧美中心主义”扎根于高度神圣化、一神化了的基督教,始终极富排他性、侵略性、扩张性,乃是典型的“霸道”思想。在贩卖非洲黑奴、屠杀印第安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挑起两次世界大战的史实中,它更是展示了举世空前的嗜利性、野蛮性、血腥性,这些恶行孽债既给亚非拉民众留下了悲惨深重的记忆,也会从根基上钳制吹嘘过度的西方“软实力”。因此,国人既要熟知中西文化对决的历史与后果,也要悟透西方“软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