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中国应对美国“巧实力”的“暖实力”思维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王善平
日期:2013-01-07 14:43:49
而不悲观失望。一方面,鉴于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印尼、俄罗斯等新兴大国的崛起,“美国霸权”与“和谐世界”的对立已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另一方面,鉴于全球核扩散、环境破坏、生态危机急剧恶化,连西方既得利益集团内部也开始分化,同归于尽的噩梦逼迫人类同舟共济。在此背景下,“暖实力/冷实力”思维得以破茧而出,并渐与“硬实力/软实力”思维分庭抗礼。
因此,“暖实力+冷实力=好实力”思维的科学性不成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其理论圆熟度与实践自觉度。若能自觉完善并践行之,“中国战略机遇期是否临近终结”就会成为假命题,“中国战略机遇期可以无限扩展”则会成为真命题。随着全球经济深度一体化,内政与外交的古老鸿沟渐被填平。正如当代战略家所言:唯有放眼全球,才能立足本土。全球是大局,本土是小局,若迷失大局,虽精于小局,也会重蹈偏安王朝的覆辙。换言之,“外交服务于内政”固然有理,“内政优先于外交”却未必正确,它不合乎历史实情,也不合乎当代大势。
举例来说,直至1840年,大清仍是世界首富之国,它拥有全球最成熟的帝制,儒教治国,科举取士,民族融合,边疆巩固,既无藩王作乱、皇嗣失常之危,也无外戚干政、太监专权之弊。故虽存在军事短板,任何一国单挑,都未能击垮它,纵使是列强联手、多轮攻击,它仍硬撑了百余年并幸免于“全殖民”厄运,远非印度等一击即溃者可比。然而,大清最终还是覆灭了,其主因是昧于世界大局、大搞愚民统治,毫无基于全球视野的政治自觉与文化自觉。
由此可见,“内政优先于外交”不够准确,“内政立足于外交”更为精当。常言道,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内政日程表之轻重缓急,必须充分考虑国际格局,急大局之所急,重大局之所重,而不可反其道而行。鉴于美国正在精心编织包围圈,中美已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我国外交的当务之急,乃是增强国际“暖实力”、打破美式包围圈。为此,必须加大与欧洲、中东、拉美诸国抱团取暖的力度,在美国战略后方率先争取战略主动,从而牵制、阻滞、打乱其战略重心东移计划,迫使其半途而废或大加延缓。至于中美战略冲突的前沿,应优先发展与俄罗斯、印度、中亚、东盟的互利合作,在巩固自身战略后方之余,撕开亚太包围圈的战略缺口。其实,美日韩澳“准北约”也并非铁板一块,韩、澳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度最高,故其战略决心也最为游移,不妨刻意扩大经济依赖度而牵制之。美日联盟虽然稳固,但也是貌合神离,鉴于美国自身软肋,在短期内,它不愿也不敢与中国大规模直接对抗,而只想躲在身后,由日本充当打手。日本虽然很冲动,但也非纯然大傻,身为“亚洲孤鸟”,无论出于地缘政治、历史恩怨之考量,还是出于经济命脉之考虑,它都不可能与中国全面持久对抗。
故我国日后外交,不应只是有所作为,而应是大有作为。“韬光养晦”虽为我国赢得了巨大战略缓冲,但也给世界留下了中国必将称霸的错觉。其实,反对霸权主义并非我国一时之需,而是社会主义国体决定的永久战略之需。所以,在首倡“和谐世界”新理念之余,不妨登高一呼,光明正大地首倡“暖实力”新思维,抢占道义、思想、权力制高点,抢夺国际政治经济议程的主导权。尤其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