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4月下期

中国传统礼治在单位现代治理中的价值/王玉潇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王玉潇 日期:2021-05-26 16:02:39

   【摘  要】单位在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价值共识难以达成、职责分工不易明晰、领导权威受到挑战、人际关系趋于淡漠等困境。要摆脱这些困境,可从中国传统礼治中汲取智慧。中国传统礼治对单位实现现代治理的重要借鉴价值在于:礼治主张“天下为公”,启发单位领导者在树立承载价值共识的崇高愿景时,着眼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把个体利益的实现融入对公共利益的追求中;礼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启发单位领导者厘清单位内部的权责利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成员的工作积极性;礼治强调“亲亲,尊尊”,启发单位领导者重塑领导权威、把控全局,平衡权威与民主的关系;礼治倡导“和为贵”以及利他精神,启发单位领导者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抑制人际关系淡漠化的倾向。

  【关 键 词】传统礼治;单位;现代治理;价值
  【作者简介】王玉潇(1991— ),男,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1)08-0011-04

 

  自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以来,如何推动和实现现代治理就成为各级领导和单位的核心议题。历史上,以礼治为核心的中国传统自治体系对于巩固和维持庞大疆域的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中国传统礼治对于推动单位现代治理依然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

  
  一、礼治的渊源与内涵
  
  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概念,“礼”深深地镌刻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儒家高度推崇礼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孔子在《论语•先进》中就强调“为国以礼”,也就是实行“礼治”。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运用礼来治国理政。费孝通指出传统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1],礼与道德、法律一起维持着基本的社会秩序。礼治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具有丰富且复杂的内涵和要求。
  礼的存在是实行礼治的前提,从礼俗到礼仪再到礼制,大致勾勒出了其演进阶段。礼俗是礼的雏形,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时期中国古人基于祖先和自然崇拜而形成的社会习俗。受限于低下的物质文化水平,礼俗的程式比较简单、内容相对粗简,对社会成员的约束能力并不强。不同部落的礼俗往往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整个社会缺乏统一的风俗习惯。到了周朝时期,周公旦搜集和整理分散的礼仪并加以系统化,形成了一套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规范,即礼制。与夏商时期主要运用于祭祀的礼仪不同,周朝的礼制不仅规范着政治生活,而且约束着社会生活,成为举国上下遵守的行为规则。孔子极为推崇礼的作用,认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随着儒学的兴起和显达,礼制不断完善,成为维护政治统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
  礼制为一种全新的政治统治制度提供了必要基础,中国历史从殷商的神权政治时代进入了周朝开创的礼治时代。[2]所谓礼治,就是指按照礼制来治理国家,礼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同样,作为重要的政治现象,礼治与德治、法治本质上都是根据一套社会规范来治国理政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