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4月下期

中国传统礼治在单位现代治理中的价值/王玉潇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王玉潇 日期:2021-05-26 16:02:39
,三者的差异在于赖以运转的主要社会力量不同:礼治依赖于社会传统,德治依靠的是社会舆论,法治凭借的则是政治权力。这并不意味着礼治的运行不需要社会舆论和政治权力的支持,任何一种行为规范的维系都或多或少需要舆论和政权的肯定,只是与仅能软性约束的德治相比,礼治具备强制约束的能力,而与重视外在约束的法治相比,礼治更强调社会成员的内在自我约束。
  作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治国理念,礼治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首先,礼治主张权为民所用,致力于追求公共利益。《礼记•礼运》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国家政权的作用在于实现天下所有人的共同目标,而非满足统治者的一己私欲。其次,礼治要求每一位社会成员认清自身位置、恪守本分。《论语•颜渊》要求人们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每个人都应当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履行义务,不逾规矩。再次,礼治强调忠孝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意义。《礼记•大传》指出,具体的礼仪制度可以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变革,但是“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的基本原则是绝对不能改变的。此外,礼治在主张亲疏有别的同时,也呼吁人们的利他精神。《礼记•礼运》描绘的理想状态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呼吁社会成员努力劳动而“不必为己”。最后,礼治倡导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论语•学而》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和谐是礼治极为推崇的社会价值。
  
  二、单位现代治理困境
  
  在世纪之交,治理作为一种更加平权的社会管理方式,获得了全世界学者和领导者的青睐。相对于管理,治理在处理公共事务时引入了更加多元、平等的参与主体,决策过程更加开放、民主、科学,对于利益的划分也更加均平、合理。治理强调多元主体平等协商、合作共赢,实质上是一个调和不同利益、实现共同行动的持续过程。与以科层制为基础的传统管理方式相比,现代治理对单位的自治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从传统管理走向现代治理的过程中,很多单位都会面临诸多困境。
  (一)价值共识难以达成
  单位制度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为了集中有限的资源迅速实现工业化,新中国逐步建立起单位制度,进行生产和分配的统筹管理。作为国家和个人之间的中介,单位把分散的个体组织起来,极大地拓展了国家的管理幅度和对社会的管控能力。在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下,各单位都是国家行政系统的一个环节,有着明确的任务要求和价值目标。而在事务日趋纷繁、局势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单纯依赖国家或者上级机构的指示是无法有效发挥单位职能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不少单位的行政属性减弱、专业属性增强。比如,近年来高等院校的学术研究功能越来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单位若要实现向现代治理的成功转型,必须重新定位自身的社会职能和价值追求。然而,对于大多数长期习惯于接受行政指令的单位而言,重新进行自主定位绝非易事,其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达成价值共识。坚定的价值共识是一个单位赖以立足和凝聚力量的根本保证,但单位很难从多元的社会价值中找到可以赢得成员广泛认可的价值共识。
  (二)职责分工不易明晰
  职责清晰、分工明确是现代治理的基本要求,也是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