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2月下期

中国古代君臣共情的典型案例及其鉴示/朱 琳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朱 琳 日期:2021-04-01 16:42:54

   【摘  要】中国古代君臣共情发乎礼归于治,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之上衍生出的政治共生关系。其在以血缘亲亲为纽带的宗法伦理体系下,在社会治理程度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内涵日益丰富,并外化为父子兄弟、知己朋友、志同共进等多重类型。中国古代君臣共情的典型案例对现代管理者的启示有:建立共情传统,体现人本关怀,营造和谐氛围;建立健全评价体制机制,避免差序式领导的不利影响;注重以人为本的领导艺术,促进群策群力的发挥;不断提升领导能力和领导魅力,依靠管理创新。

  【关 键 词】中国古代;君臣共情;领导者;治理;伦理
  【作者简介】朱琳(1986— ),女,广西医科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士绅与基层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1)04-0083-04

 

  共情即同理心,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也译为“设身处地理解”,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进行觉知、把握与理解,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方面,该词是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释的概念。共情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在现代管理中,共情被视作团队凝聚力的基础,也是整合人力资源的重要依据,对于团队组织力的发挥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古代的君臣共情发乎礼归于治,其蕴含的文化逻辑和治志传统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价值作用,可为现代管理提供鉴示。

  一、中国古代君臣共情的发生逻辑
  (一)内在逻辑:礼制
  君为臣纲——从人臣的循礼看君臣共情。中国古代君臣共情发生的内在逻辑基础是封建的礼制。礼是秩序的基础,也是秩序本身。封建礼制发乎血缘纽带的宗法制度,其不仅象征着等级和秩序,更融入了血缘亲亲之情,是一种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秩序总成。所以自古就有“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的说法,祀即是礼的外在形式。中国古代社会一整套的纲常伦理秩序就是礼的内涵。“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社会等级秩序,以及为维护这一等级秩序而衍生的仁、义、礼、智、信的伦理道德规训着不同阶级各司其职,更明晰了君臣之分。因此,以礼为基础的君臣共情往往表现为人臣的自觉循礼,即恪守纲常,为国家社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甚至出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行为,臣子偶有僭越之行即会遭受世人的口诛笔伐。
  道为君纲——从君主的尊道看君臣共情。君臣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因而不能单纯强调以忠君为本分的人臣一方的责任和付出,为人君者更要敬天顺道,循道而为,以宽仁之心礼遇人臣,以实现君臣的双向共情。《论语》记载了一则鲁定公与孔子的对话。鲁定公问孔子:“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如是回答:“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由此阐释了完美的君臣关系应当是互敬互爱的。忠与孝是礼制之下家国同构的两个重要内涵。所谓忠孝之道,尊尊而亲亲。亲亲者,受之于天;忠君者,受之于道。君主与人臣之间的关系往往受之于道而非血缘,并非天然,也就可以解除,一旦君主不尊道,君臣以礼维系的纲常就很容易瓦解。如夏桀、商纣无道,则商汤、周武王群起而去之,且世人并不垢其弑君,反曰替天行道,认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