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1年2月下期
流动性治理:乡村社会治理的未来趋向/郭 科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郭 科
日期:2021-04-01 16:24:05
【摘 要】大流动社会下的时空脱域与乡土脱嵌正改变着乡村社会的治理基础,造成传统的地域性治理难以适应流动化乡村的客观现实。在此情形下,乡村社会治理开始转向开放多元、灵活精准的流动性治理。流动性治理是指通过重新赋予地域以全面的流动属性,将流动性纳入社会治理框架,以应对快速流动的社会现实和乡村多变带来的治理挑战而采取的治理逻辑和行动策略。它既是针对流动性事务所采用的一种治理方式,又是将流动性作为一种关系性策略运用到具体实践的治理手段。
【关 键 词】乡村社会治理;地域性治理;流动性治理;社会治理观
【作者简介】郭科(1983— ),男,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基层社会治理。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体制改革与社会治理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6ZDA078);贵州省2020年度党校(行政学院、讲师团)系统课题“非常态化事件下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0DXKTYB009)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1)04-0039-05
当前,大流动社会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改变着传统乡村社会的治理业态,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地域单元治理表现出一定的治理局限,表明传统治理模式已然难以适应快速流动的中国乡村社会。乡村社会治理开始从静态封闭、城乡二元、行政管制的地域单元治理,转向动态开放、城乡一体、灵活精准的流动性治理,以适应新时代中国社会高速流动的现实。流动性治理究竟是以流动性为治理对象的治理,还是以流动性为治理手段的治理?也就是说,流动性治理是一种将社会中的不确定性变为确定性的治理方式,还是一种采取灵活多变、多元开放的治理手段来保证治理有效性的治理方式?对此,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有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空间。无论怎样,在大流动社会时代背景下,充分考虑流动性社会特征及流动性所带来的乡村变化与治理问题,构建适应高频流动状态的社会治理模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将流动性治理看作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的一个思路,分析乡村治理从静态管制的地域性治理向动态精准的流动性治理转变的原因与机制,是对乡村社会治理研究的一种有益探索。 一、传统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的时代困境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统治史、治理史。分封制与郡县制,共同构成了中国农业社会的治理传统。“皇权不下县、县下行自治”的治理模式,主要通过两条平行轨道实现治理目标,一条是通过官僚体系自上而下的治官与官治轨道,其权力仅达到县府层级;另一条是自下而上的乡绅之治,即通过乡绅阶层进行的乡村自治轨道。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之间存在着一个中间协调地带,也就是说,知县与乡绅之间虽无直接的、明面上的公务往来,但存在一个通过胥吏、衙役进行联系沟通的主体活动空间。换言之,在国家官僚体系和地方自治系统之间存在一个以乡绅为主体的乡村自治活动空间,这一中间地带的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治理冲突或官民矛盾。士绅集团发挥着维持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器功能。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静态的、少有变迁的农业社会,正因如此,仅靠乡绅、宗亲族长等乡村精英以及礼俗道德的力量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