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1年2月下期
流动性治理:乡村社会治理的未来趋向/郭 科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郭 科
日期:2021-04-01 16:24:05
规模流动,造成乡村社会结构日趋松散、乡村社会秩序维持力量日趋弱化的后果。上述两个方面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新的乡村治理问题与风险。在剧烈变迁的当今社会,治理理念、治理体系与治理方式无法有效应对大流动时代的挑战,表现为“静态社会”的治理理念与“大流动时代”的社会运行机制不相适应,“刚性边界”的制度体系与“大流动时代”的社会结构特征不相适应,“填报”式的治理工具与“大流动时代”的社会变迁速度不相适应。[2]乡村社会长期实行地域管制式治理,而乡村社会内部交往范围、日常活动区域、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等正逐渐脱离地域的限制与时空的束缚。因此,过去的治理方式,尽管可以借助政府强有力的组织动员与资源整合促使短期内的乡村治理政策执行到位,但这种依靠单一行政体制强力推行乡村社会治理政策落实的模式,目前已经很难取得理想的治理效果,而且出现的治理问题越来越多。可以说,传统乡村社会静态封闭、行政管制、城乡二元的治理模式已然难以适应乡村社会出现的时空脱域、乡土脱嵌等新变化,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
二、流动性社会下的乡村社会治理变化
大流动社会的来临,冲击着传统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与治理模式,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地域性乡村治理表现出一定的治理局限,需要考虑乡村社会治理基础的变化和治理的体制性与结构性问题,以及从以政府为主导的治理向“政、社、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民主治理结构转型的现实倾向。当前,应当充分考虑城乡之间的人口、资本、信息快速流动的客观现实,以及乡村变化所带来的治理风险问题,积极探索有效的乡村社会治理模式。
(一)乡村社会治理基础遭受冲击
近代以来,历次的乡村危机都肇始于乡村社会的有机结构被破坏这一事实。首先是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的乡村经济业态被破坏,接着是乡村本身的社会结构遭受冲击。一个人口、资本、物资、信息快速流动的社会正在形成,流动性所带来的乡村治理问题是当前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中国已经进入一个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大流动社会,但又是一个城乡关系极为紧密的“城乡中国”阶段。过去对流动社会的治理主要是面向治安、教育、医疗和环卫等领域提供常态化的管理与服务。在社会治理方式上,与城市的精细治理相比,乡村就显得简单粗暴得多。面对社会大流动带来的乡村变化,乡村社会自下而上与国家政权自上而下两条乡村治理研究路径,都看到了乡村治理结构是弥合国家与乡村社会外在张力的基础,但难以缓和乡村社会治理的内在紧张。
改革开放以来,刚性的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松动,乡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的二元对立局面逐渐得以缓解,乡村社会也逐渐从总体性社会的治理框架中脱离出来,个体开始从社区、家庭、宗族、集体等组织结构中脱嵌出来,形成一个流动着的、个体化的乡村社会。乡村社会结构的改变彻底打破了传统乡村赖以维持的治理基础,越来越多的乡村精英从乡村社会中主动或被动地剥离出来,乡村社会长期依赖的内生治理力量彻底被削弱。传统乡村精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乡村精英流失,新兴治理力量不够强大,在新旧精英转换与交替的关键时期,长期以来依靠礼制道德维系的乡村社会基础基本被破坏掉,而乡村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