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0年10月下期
空间生产、权力重构与渐进调适:基于城市封闭社区治理变迁的考察分析/胡贵仁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胡贵仁
日期:2020-12-04 15:29:28
【摘 要】作为国家提升城市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载体,城市封闭社区在经济体制结构转型的内力驱动和城市化进程持续深化的外力影响下,较为有效地实现了自身结构形态的空间转变。实践表明,当前城市封闭社区的转型开放与街区制模式的落实推广需要一个比较长期的发展过程。地方政府作为城市基层社会的治理主体和空间资源配置的核心力量,必须加强对城市封闭社区规划建设领域的关注。基于权力重构的行动逻辑,地方政府应通过转变价值取向、寻求空间正义以及实现资源共享等多维路径,切实推进该类社区的优化转型,维护城市社会治理的现实秩序,促进不同资源要素间的合理流动。
【关 键 词】城市封闭社区;街区制;空间正义;权力重构
【作者简介】胡贵仁(1994— ),男,浙江义乌干部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城市基层治理。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0)20-0007-05
城市发展是衡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尺度。作为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构成单元和组织化方式,城市社区承担了基层政权建设、社会资本培育和公共服务供给等在内的多项目标任务。伴随着单位制社会结构的逐渐解体和资本力量的空间扩张,城市社区日益展现出规模化集聚的发展趋势,对空间资源进行持续性的分配和再生产。其中,在多向度要素合力驱动的交互作用下,封闭社区日渐成长为多样态城市基层社区中的一种主流居住模式,被不断地加以复制和推广。据不完全统计,封闭社区在我国城市住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数量远超过老旧街区。目前,我国共有80.61%的民众长期生活在安防设施严密的封闭社区,“无围墙、不小区”俨然已成为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事实证明,如此空间规模的城市封闭社区往往容易形成叠加效应,对原本异质融合的城市空间场域进行切割重构,使之呈现出碎片化的发展走向。[1]
本文立足于社会科学的基本立场,对我国城市封闭社区的多重形态及空间特质进行分时段的研究梳理,厘清其在空间生产、权力重构与渐进调适等环节的关键问题,探索作为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单元的城市社区,如何在政府制度设计、资本力量介入、社会整体需求与民众权利维护等多方博弈的空间场域中形成合理有效的治理结构,从而实现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入推进等发展目标。此外,多方力量如何作用于城市封闭社区的结构形态演变、街区制模式又将塑造出何种样态的居住空间格局等现实问题,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理性的探究与思考。
一、空间生产:多样态城市基层社区建构的价值逻辑
作为国家与民众互动最为频繁的空间场域,城市社区的规划建设与治理变迁日渐受到学界的关注。本文在空间结构布局规划调整的实践基础上,以空间生产的正义性为主线,通过多元主体驱动的城市空间生产和城市权利回归的社区空间再造两大价值维度,对多样态城市基层社区建构的理论逻辑进行深刻辨析。
(一)多元主体合力驱动的城市空间生产
不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的城市化历程,其实质都是持续不断地进行城市空间生产和再分配的实践过程。从都市空间辩证法的角度来看,空间不仅是相对静止的容器,空间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