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10月下期

空间生产、权力重构与渐进调适:基于城市封闭社区治理变迁的考察分析/胡贵仁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胡贵仁 日期:2020-12-04 15:29:28
调城市空间增量建设却相对忽视空间品质提升的做法,同时通过包容性发展的空间场域建构来积极培育民众群体彼此间的社会认同感和城市归属感,尽可能尊重多元主体的差异化空间权益,提升城市基层社会的治理效能,进而实现空间正义的价值发展目标。
  (三)实现资源共享:从隔离排斥到差异融合
  在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封闭社区从渐进式兴起到规模化蔓延的发展走向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居住空间格局由“隔离式—共存”向“内卷化—排斥”的总体演变历程。其实,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应是致力于回归民众群体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追求,并非所谓的经济效益单方面增长抑或物质空间层面上的资源竞争。城市居住空间在权力和资本的双重逻辑驱使下,极大破坏了传统“同质型—聚居”形态所固有的社会资本,一定意义上形成了不同阶层间的社会分化现象。城市封闭社区内部民众所构建出的“自我—他我”的概念性感知框架,也在无形中成为街区制模式推行的深层次障碍。因此,地方政府应注重对当前社会资本存量的有效培育,同时强化民众群体间的横向联系,来搭建起多元主体相互联系的社交网络,为街区制社区的探索推广奠定必要的基础。
  现阶段围墙内外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等空间资源存在的现实差距是城市封闭社区生成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且不同空间领域中的资源要素流动存在一定的屏障隔阂。而为推动城市社区结构向街区制模式的形态转变,实现空间居住格局从隔离排斥到差异融合的优化完善,政府部门就需要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过程中,努力把围墙内外的公共服务极差控制在社会群体可接受的空间范围之内,同时通过建立健全资源要素空间流动的体制机制等方式,来实现不同群体间的多重空间权益的合理共享。
  
  参考文献:
  [1]吴晓林.城市封闭社区的改革与治理[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2):122-127,138.
  [2]张佳.大卫•哈维的空间正义思想探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82-89.
  [3]徐苗,彭坤焘,杨震.地方公共资源与契约社区:多中心治理理论下的门禁社区研究[J].城市规划,2018(12):67-75.
  [4]胡贵仁.空间重构语境下城市封闭社区的治理:生成机制、属性分析与转型进路[J].理论导刊,2018(12):59-66.
  [5]郑召利.交往理性:寻找现代性困境的出路:哈贝马斯重建现代性的思想路径[J].求是学刊,2004(4):28-31.
  [6]张祥智,崔栋.新加坡封闭公寓社区的演变特征及其社会空间效应:兼论对我国居住区规划的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20(3):62-70.
  [7]帕迪森.城市研究手册[M].郭爱军,王贻志,等译校.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204.
  [8]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王志弘,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504.
 
  责任编辑 于小曼  
  E-mail:ldkxyxm@163.com  
  电   话:0371   -   63861565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