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8月下期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软法治理/刘一笑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刘一笑 日期:2020-10-07 21:32:10
  【摘  要】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表征体现为网络空间中道德文化的迷失,网络暴力违反了道德建设的初衷,虚假信息与错误价值观的误导,网络侵权违法行为管控难等。对此,针对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软法治理应运而生,具体表现为软法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加大,在网络治理中软法是硬法的有效补充,软法在网络治理中具有正面效应。针对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应加强软法基础理论研究,构建软硬法的衔接机制,进一步规范软法制定程序,构建内外联动的监督机制。
  【关 键 词】网络道德失范;软法;硬法;政府;网络治理;网络监督
  【作者简介】刘一笑(1997— ),女,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法。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0)16-0102-04

 

  一、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表征

  (一)网络空间中道德文化的迷失
  网络媒体呈现泛娱乐化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不惜以虚假信息、暴露隐私的方式制造舆论热点。其背后反映的是部分网民的窥探欲以及舆论信息发布者的经济利益动机,甚至出现了大量的网络“推手”,并逐渐形成职业化。[1]部分网民为了制造热点,违背诚信原则,严重影响了主流道德体系在网络空间的构建,且这种文化的迷失也会影响到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建设。从其危害性来看,由于网络空间的受众分布十分广泛,如果网络空间不能够得到净化,会给人们带来不良的价值导向。
  (二)网络暴力违反了道德建设的初衷
  我们对网络暴力一词已经不再陌生,网络暴力是一些主张“唯道德论”的网民,在网络环境中利用语言谩骂、曝光隐私等方式对个人实施的攻击行为。攻击者往往会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引导舆论走向,煽动网民的仇恨情绪,其对被攻击者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因网络暴力而自杀的案例已经不在少数。网络社会中呈现出的非理性行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以及人们所建构的道德体系是不牢固的。由此也反映出,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于道德情感、道德价值以及道德评判标准等是模糊的。网络社会中出现的“以德代法”现象,会将“正义”作为人们宣泄情绪的工具,导致道德情感的弱化。道德情感是维系社会关系的精神条件,如果道德情感出现断裂,其会对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稳定与和谐会构成威胁。
  (三)虚假信息与错误价值观的误导
  网络新闻是网络舆论引导和价值观传播的主战场,自媒体这一群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在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人的网络语境中,虚假新闻、错误价值观传播等问题层出不穷。主要表现为:其一,虚假新闻充斥网络,加大了网络新闻的监管难度,不利于网络媒体的健康发展。当今社会,网络媒体逐渐成为人们浏览新闻、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网络新闻的把控之所以成为一道难题,主要源于现有的监管机制不健全、网民的新闻素养须提高、平台审核不严等。其二,错误价值观对网民产生误导。新闻信息不仅是陈述事实本身,其背后还蕴藏着价值观的传递。当前,网络新闻质量堪忧,其中充斥着大量的错误价值观,甚至在某些新闻内容中会充斥色情、低俗、暴力等信息,这些信息如果不能得到治理,将会给广大青少年带来危害。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