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4月下期

感知团队断裂带测量研究/姜 洋 陈树文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姜 洋 陈树文 日期:2020-05-21 21:15:08

   【摘  要】以深度访谈和开放式问卷搜集得到以团队或部门工作方式为主的人员对团队断裂带的感知,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自行设计开发感知团队断裂带测量量表,为团队断裂带研究提供新视角和补充测量方式。分析结果表明,感知团队断裂带测量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收敛效度和交叉效度。这也进一步验证了感知团队断裂带的二阶三因素结构。同时,通过规范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得到了感知深度这一新维度。

  【关 键 词】感知团队断裂带;构成维度;测量;量表;感知深度
  【作者简介】姜洋(1983— ),男,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导科学;陈树文(1955— ),男,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0)08-0082-04

 

  作为应对复杂、快速变化的经济、技术、社会环境的策略,团队工作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很多学者和管理者发现,团队多样化是一把双刃剑,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会使社会整合降低和冲突增加等。目前,已有团队多样性研究过于关注团队成员在单一特征(性别、年龄、工作经验等)上的分布情况,而忽视了多重成员特征共同作用。Lau和Murnighan提出了团队断裂带这一新概念,用于研究多重人口统计特征共同作用带来的团队内部分化。[1]当前对于团队断裂带的测量方式主要是将团队成员的客观特征值输入主流的计量模型从而得出结果,是一种客观测量方式,还没有研究通过测量团队成员主观感知这样一种主观测量方式来对团队断裂带进行测量。本研究在借鉴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深度访谈和开放式问卷搜集得到团队或部门工作人员对团队断裂带的感知,并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界定感知团队断裂带,构建了感知团队断裂带概念的内容结构,且自行设计开发了感知团队断裂带测量量表,并对量表进行了检验,为团队断裂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也补充了团队断裂带的测量方式。

  一、文献回顾
  起初Lau和Murnighan提出团队断裂带概念的时候,主要指的是断裂带强度这一个维度,用以表示团队内部分化为不同子群的清晰度。采用的测量方法主要以定性测量为主,把团队断裂带强度定性地划分为强、中、弱。而后,学者们又不断开发出一些定量的测量工具,对团队断裂带强度的测量也更加精确。目前主流的测量工具主要包括Thatcher等运用多变量聚类的方法提出的Fau测量模型,该模型只将子群体间的差异作为衡量团队断裂带强度的指标。[2]Shaw运用交叉分类的方法构建了FLS测量模型,他认为对团队断裂带强度的测量不能仅考虑子群体间的差异,而应同时考虑子群体内部的一致性聚合情况。[3]Trezzini认为团队断裂带强度是一种“极化的”多维多样性,将亚群体双极性程度的测量纳入到他提出的PMD测量模型之中。[4]近些年,一些学者对团队断裂带的结构进行了补充,提出团队断裂带距离这一维度,有的学者称之为团队断裂带宽度。学者Bezrukova等提出团队断裂带距离是被多重特征虚拟分割出的子群的分离或差异化程度。他们认为要同时考虑团队断裂带的强度和距离两个维度,才能考察团队断裂带的真实效应。[5]我国学者韩立丰和王重鸣提出了整合群体断层强度测量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