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11月下期

从邓小平到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演进的哲学图式/李 怡 涂浩然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李 怡 涂浩然   日期:2019-11-06 09:15:25
  【摘  要】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贯穿其中的一条逻辑主线。邓小平以“和平与发展”为世界观,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方法论,以“共同富裕”为价值观,“走自己的路”,并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大内在支柱,构建出一个逻辑严密的哲学框架结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四个伟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具有哲学智慧的顶层设计。以整体性研究为视角,擘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演进的哲学图式,有助于增强领导干部对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连续性认识,坚持在实际工作中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意识,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开展各项工作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关 键 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图式;改革开放;新时代;“四个伟大”
  【作者简介】李怡(1958— ),女,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涂浩然(1979— ),男,通信作者,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9)22-0004-06

 

    纵观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演进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一条逻辑清晰的基本脉络,那就是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通过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新情况、面临的新问题,对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并上升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新的实践,从而将我国社会主义不断引向更高的历史阶梯。为深入研究和系统阐发这一逻辑,本文从整体性研究视角出发,擘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演进的哲学图式。这将有助于提高领导干部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水平,不断提升领导干部开展各项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创新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步形成的哲学理论基础
  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3的概念。事实上,这个概念本身已然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其哲学依据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关于事物共性的矛盾普遍性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则是对如何把作为矛盾普遍性的社会主义的原则同作为矛盾特殊性的中国国情结合起来的问题的回答。国情是指一个民族国家所特有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民族心理、风俗习惯和经济社会现状等情况。从辩证法的观点来看,这些要素所蕴含的正是矛盾的特殊性。为此,邓小平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符合时代特征和中国风格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逐步形成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础。
  (一)以“和平与发展”为世界观
  世界观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东西,而是现实的人在历史进程中通过“感性人的活动”实践所形成的对世界的看法。马克思在他的“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结论明确地表述了马克思的“新世界观&r
[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