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11月下期

从邓小平到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演进的哲学图式/李 怡 涂浩然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李 怡 涂浩然   日期:2019-11-06 09:15:25
iv>  从普惠价值观视角来看,“共同富裕”蕴含着人民要共享发展成果、改革成果要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的价值理念。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既不是我国原有分配制度的平均主义“大锅饭”,也不是追求物质占有的“同步富裕”,因为这两种方式都不能有效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不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只会使大家共同贫穷和共同落后。因此,邓小平从我国的国情和客观经济规律出发,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1]166。其深层含义是:在先富带后富的过程中,“共同富裕”是最终的价值诉求,决不搞两极分化。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共同富裕”赋予了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权利,增强了发展成果分享的公平性。这是对马克思经济价值观的继承与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步推进的哲学框架结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端于“道路”,逐步演化为“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这四个方面有机统一且具有丰富哲学意蕴的命题,并系统化为一个哲学框架结构。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方面成就的垒砌,无不倚靠于“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这四大支柱。首先,在主体论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是在党的领导下,以人民为改革主体,通过激发群众的创新创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取得的。其次,在矛盾分析法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何处去,需要伟大的理论做指导,我们党正是以“问题性研究”为矛盾分析法,不断破解改革、发展、稳定等实际问题,将改革引向深入的。再次,在发展观层面,在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作为动力源泉的“改革开放”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发展观和矛盾观点。最后,在辩证法层面,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思想,又要满足不同利益主体、不同层次民众的文化需要,这就决定了必须以“一元多样”的辩证思维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以“以人民为中心”为主体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核心问题。纵观人类历史,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始终是人民,因为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历史活动能否获得成功,往往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已然意识到,只有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中国革命才能取得胜利。因此,群众路线被确立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为了让所有党员牢记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我们党还在党章中明确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因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党的根本宗旨。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群众史观、践行群众路线、为人民谋幸福。因为我们党深深地懂得,“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党的领导下,在为人民谋福祉的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反复强调,党员干部开展工作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准绳,制定各项方针政策要以人民是
[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