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11月下期

从邓小平到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演进的哲学图式/李 怡 涂浩然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李 怡 涂浩然   日期:2019-11-06 09:15:25
否拥护、是否赞成为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在世纪之交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1世纪初,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党员干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事实证明,“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思维和价值立场,贯穿党的历代领导人治国理政的全部内容之中,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价值底色。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发展观的丰富和升华。
  (二)以“问题性研究”为矛盾分析法,生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所谓以“问题性研究”为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通过认识问题、研究问题,找到化解矛盾的突破口,从而打开工作局面。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层面来看,这属于矛盾分析法。
  社会在矛盾运动中前进,实践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不同历史时期,在问题不断产生、矛盾不断变化又都不断得到解决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内容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邓小平理论深刻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科学地回答了“新时期如何建设党”这个事关全局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为研究起点,深入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与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从自觉的矛盾理念和问题意识出发,以“问题性研究”为分析方法,生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以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导更高层次的实践,从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
  (三)以“改革开放”为发展观,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因而是一场新的革命。从唯物辩证法视角审视,改革蕴含着矛盾的观点和以实践为基础解决矛盾的发展观内涵。它主要解决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问题。在经济体制方面,改革解放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种种束缚;在政治体制方面,改革为推动生产力发展,也促使政府管理职能进行相应变革。改革作为破解社会基本矛盾的方法与途径,从总体上实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并在此过程中确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以,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层面来看,“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视角来看,“开放”也蕴含着发展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紧密相连,既要立足于国内自身建设这个内因,又要融入国际市场,依靠对外开放这个外因。通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建设能力和水平,逐步与国际接轨。此外,“开放”不仅
[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