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4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8月下期

我国古代公正观的价值、局限与现代管理借鉴/李志伟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李志伟    日期:2019-08-12 16:58:28
  【摘  要】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公正观的观点:仁义、对象广泛、公正与私行对立、对公法的遵守以及公正所涉及对象广泛等。中国古代公正观对现代管理破解公正难题有很多启示:以以人为本为价值认同,以优化制度为有力保障,以公私明晰为根本支撑,以公众参与为动力源泉,以赏罚分明为坚实基础。
  【关 键 词】古代公正观;内在价值;现代管理;以人为本;公众参与
  【作者简介】李志伟(1972— ),男,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历史。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9)16-0099-04

 

   在现代管理中,能否在管理的框架下做到真正的公平,坚持正确的公正观和破解公正难题,直接关系现代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未来长远发展。在我国古代传统历史文化中,有很多对于公正观的阐述。这些阐述在具备时代价值的同时,也带有较为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尽管如此,其对现代管理破解公正难题依然有启示作用。

  一、我国古代公正观的含义及其内在价值
  公正实际上就是让成员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能够体现出一种合理性或者正义性。公正观的社会功能主要是用来调节社会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以期达到合理的目的。我国古代思想家从不同层面对公正观进行了阐述。我国古代公正观,指的就是针对社会成员,无论强弱贫富不分大小,一概机会均等。中国古代对于公正观概念的认知具体来说体现在一些词语上,比如“正”“中”“公心”等政治概念,还有在经济领域的,比如“平”“均”等用词。这些用词本身就体现了各得其所,个人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部分,以此来体现公平合理的意蕴。
  我国古代公正观具有如下内在价值。
  (一)仁义:公正观的价值基础
  我国古代儒家文化在强调人与人的关系时,特别重视仁义,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仁义做基础,其他的则无从谈起,根本无法很好地处理在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的意思很明确,就是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相比而言轻视器等外在东西。墨子说:“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我以此知义之为正也。”在墨子眼里,义的功能价值可见一斑。在谈到仁义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时,孟子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孟子通过强调君王对仁和义示范的重要性来说明仁义的重要地位,在这里突出了仁义在社会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仁义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思,仁指内心的真情善意,义所指的是外在的具体责任。作为主体的人只有具备了仁义,才能以价值为基础实现公正,公正在现实中是需要人来具体行事的。故此,仁义体现着公正观的价值基础。
  (二)对象的广泛性:公正观的基本要求
  在古代公正观的概念中,在强调社会公正时,一个基本的要求是社会公正考虑对象的广泛性。在考虑社会公正时,面对的是全体社会成员。春秋时期,晏子对齐景公说过这样一段话:“德不遍加于百姓,公心不周乎万国,则桀纣之所以亡也。夫士民之所以叛,由偏之也,君如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