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8月下期

脱贫攻坚背景下“因懒致贫”现象的治理对策研究/张贵群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张贵群 日期:2019-08-12 16:22:13

 

  【摘  要】要确保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的实现,需要扶贫主体和贫困户的共同努力。当前脱贫攻坚背景下出现了少量“因懒致贫”的贫困户。从表面上看,该现象表现为部分群体宁愿“等、靠、要”,也不愿参与脱贫攻坚实际工作,导致自身长期处于贫困之中。实际上,“因懒致贫”现象的产生有贫困户自身的原因,也有客观环境以及刺激因素作用的原因。要实现对“因懒致贫”现象的有效治理,需要将其置于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针对深层次原因,从激发内生动力、强化脱贫责任、优化资源投入、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统筹考虑,精准施策。
  【关 键 词】脱贫攻坚;“因懒致贫”;内生动力;主体责任;资源投入
  【作者简介】张贵群(1981— ),男,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公共管理学教研部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9)16-0043-04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经过多年的努力,容易脱贫的地区和人口已经解决得差不多了,越往后脱贫攻坚成本越高、难度越大、见效越慢,因为剩下的大都是条件较差、基础较弱、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和群众。其中,有一小部分“因懒致贫”的群体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这部分群体由于缺乏参与脱贫的意愿和实现脱贫的能力,没能主动地投身于脱贫攻坚实践之中,导致自身及其家庭长期陷于贫困状态之中。

  一、“因懒致贫”:脱贫攻坚的难点
  “因懒致贫”现象已日益引起政府、社会和媒体的关注。但总体而言,相关新闻报道较多,深度的理论探讨较少;批评指责的较多,说理分析的较少;谈现象讲危害的较多,挖根源揭规律的较少;对策建议侧重批评教育的多,强调综合治理的少。
  有调查发现,不少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懒致贫”的贫困群体。他们在面对脱贫问题时,往往忽视自身的责任和义务,“等靠要”思想严重,片面地将脱贫视为政府和扶贫工作人员的事,将脱贫攻坚理解为“干部干、群众看”的工作。更有甚者,以“脱贫签字权”要挟,对扶贫干部提各种不合理要求。尽管只是少数现象,但其带来的社会影响较为恶劣,容易形成负的示范效应,打击扶贫工作者的热情,造成扶贫资源的浪费,影响社会公平。除此以外,这部分群体如果不从思想上加以转变和能力上加以提升,他们即使在政府和扶贫工作人员的帮扶下勉强达到了脱贫的量化标准,也很容易因为自身持续发展意愿和能力的欠缺而再次“返贫”,甚至出现贫困代际传递,进而影响脱贫攻坚的进展与成效。
  二、“因懒致贫”现象的归因分析
  每种社会现象背后都有其特定的社会、经济、心理等多方面的原因。媒体报道和相关研究往往倾向于将这种“因懒致贫”现象的产生简单地归因为贫困户自身缺乏脱贫的内生动力,因此,对应的治理之策也侧重于对“因懒致贫”户的批评教育,从现实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按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对行为的归因往往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即行动者知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