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8月下期

脱贫攻坚背景下“因懒致贫”现象的治理对策研究/张贵群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张贵群 日期:2019-08-12 16:22:13
口空心化演化为人口、土地、技术、产业服务、文化和公共设施整体空心化,对农村经济、公共服务、文化以及社会秩序等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导致农村产业发展滞后、集体经济虚化、基层组织弱化,对村民的生产带动、经济激励、行为规范、道德教化作用减弱。这种情况下,由于没有产业支撑,村民致富缺乏稳定的渠道,再加上基层自治力量的不足,乡村社会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弱化,一些不良风气也没能及时遏制,在客观上为“因懒致贫”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空间。
  (三)刺激因素的作用
  除了上述提到的贫困户自身的原因以及客观环境方面的原因,还有一类重要的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因懒致贫”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即凯利所强调的刺激因素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压力体制下扶贫行为短视化效应。随着2020年脱贫摘帽“国考”验收期限的临近,扶贫开发工作也进入攻坚克难的“冲刺阶段”。在工作任务不断加重和考核实行“一票否决”的双重压力下,一些地方为按时完成减贫任务、顺利通过扶贫考核,往往忽视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和脱贫攻坚的长效性,将短期成效显著的物质投入式帮扶作为扶贫的主要手段,将为对口贫困户捐款捐物作为扶贫的主要方式,而对于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建设、实用专业技术培训以及引入社会资源完善保障制度、培育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等长效举措则关注不够。在这种帮扶方式下,一些贫困户也乐得清闲,“先把能得到的好处得了再说”。
  第二,扶贫作风问题导致的抑制效应。随着脱贫攻坚向纵深推进,一些扶贫干部思想上出现了松动的迹象,“厌战”“懈怠”“畏难”“侥幸”“急躁”等不良情绪在一些地方悄然滋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不担当、不作为问题仍然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一些扶贫干部认为,自身扶贫工作基础尚可,完成脱贫工作任务问题不大,重视程度有所降低,对脱贫攻坚工作敷衍塞责,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熟视无睹、置若罔闻,对脱贫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不重视,不及时整改;还有一些扶贫干部急于求成,一切以“过关”为导向,希望“早脱贫、早脱钩、早脱身”,在扶贫过程中仅关注脱贫指标、完成规定动作,且一旦达标就不再做后续工作,脱贫攻坚面临困难则怨天尤人;更有甚者心存侥幸,指望通过弄虚作假,蒙混过关。扶贫过程中的不当行为和作风问题,严重影响了扶贫工作的公信力,抑制了贫困人员的参与热情。
  第三,“因懒致贫”行为的负面示范效应。贫困陷阱理论认为,邻里效应是贫困陷阱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所谓邻里效应,是指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群体中某个人的决策可能会影响或扭曲其他人的决策,这种扭曲相互作用最终可能会影响整个群体的决策。这种邻里效应对应“因懒致贫”现象而言,就表现为“因懒致贫”行为较强的负面示范效应:当一个贫困户甚至是非贫困户发现自己辛苦劳动努力致富所得到的收益只是略好于甚至还不如一个只会“等、靠、要”的贫困户享受政策所得到的收益时,就很容易产生不公平感和不满情绪,进而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去争取“因懒致贫”所能享受的“好处”,从而导致“因懒致贫”现象的扩散。
  三、“因懒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