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8月下期

脱贫攻坚背景下“因懒致贫”现象的治理对策研究/张贵群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张贵群 日期:2019-08-12 16:22:13
觉的对象;行动者;行动者所处关系或情境,即行为产生的环境。本文结合上述理论框架,通过深入的调研分析,认为“因懒致贫”表面上看是贫困户因为内生动力不足,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脱贫工作,进而影响其贫困根源的消除,导致自身长期处于贫困之中,但事实上,造成“因懒致贫”现象的深层次原因较多。
  (一)贫困户自身方面的原因
  贫困户既是扶贫的对象,更是脱贫的主体,理应肩负起奋力脱贫的责任和义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扶贫工作人员的帮扶下,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争取尽快实现高质量脱贫。现实中,少部分贫困户并没能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脱贫致富的过程之中,其自身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别贫困户依赖思想严重,脱贫内生动力不足。这类贫困户往往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不从自身查找贫困原因,更不思勤劳致富的方法,只会怨天尤人、钻政策空子,偶尔兜里有点小钱,也是先吃吃喝喝,而不是思索致富之道,更有甚者,去麻将桌上玩个昏天黑地,让其劳动则嫌苦怕累,一心等政府救助。
  第二,部分贫困户资源条件有限,自我发展能力不强。这类贫困户尽管有较强的脱贫意愿,但由于自身能力和资源的限制,比如文化水平低、缺乏资金与技术、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等,再加上部分产业项目前期投入较大、经营风险较高、见效周期较长,导致其参与发展产业的热情不高、信心不足,不能有效地脱贫。
  (二)客观环境方面的原因
  根据贫困陷阱理论的分析框架,贫困地区同时受到内部自我发展能力的瓶颈性约束和外部环境多重因素的限制。[1]“因懒致贫”现象的产生,除了贫困户自身方面的原因,也与其所处的自然与经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自然环境来看,贫困地区一般属于自然条件较差或资源短缺现象比较严重的地区,且大部分位于山区和丘陵地带。这些地区往往土地贫瘠、资源短缺、生态脆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受城市辐射影响小,投入同样的资源和劳动得到的回报相对较低,还要面临频发的自然灾害和较大的市场风险,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贫困户的劳动积极性,“与其辛苦半天收获无几,还不如坐等帮扶落得自在”。调研情况显示,越是深度贫困的地区,其自然条件越是恶劣,“因懒致贫”的现象也越是严重。
  第二,从政策环境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和标志性指标,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台了100多个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各地也出台和完善了“1+N”的脱贫攻坚系列文件,建立了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估体系。相关政策对政府和扶贫工作人员的帮扶责任做了明确规定和严格要求,形成了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但由于未对扶贫对象的脱贫责任做明确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默许”了个别贫困户对自身脱贫义务的忽视。
  第三,从社会环境来看,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城乡、区域不平衡等问题,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大量流入城市。乡村人才向非农领域转移,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并逐渐从人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