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7月下期

基层治理中的困境:权威结构与政策压力下的治理倦怠/李轩宇 董 鹏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李轩宇 董 鹏 日期:2019-07-08 16:03:43

  【摘  要】权威结构、政策压力和社会结构所构建的治理生态是基层治理最为现实的实践基础。基层治理理想的实践表达是任务适中、职权明确、监督合理的运行模式,现实的实践表达是任务繁重、权责失衡、监督强力的运行模式。在现存失衡、异化的运行模式之下,基层治理不可避免地陷入治理怪圈——治理倦怠,具体可以表现为权力的异化和治理的内卷化。

  【关 键 词】基层治理;权威结构;政策压力;治理倦怠
  【作者简介】李轩宇(1989— ),男,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府管理与治理机制;董鹏(1992— ),男,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府管理与治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9)14-0017-04
 
 

  基层治理不能仅仅以合法性基础及其演化问题的视角来看待,同时其也涉及了治理的内卷化问题,事实上,某种程度而言,后者甚至更具典型性。如何认识并把握在历史性变迁下中国基层治理所面临的实践困境,推进中国基层治理转型和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理论及现实命题。

  一、基层治理中的治理倦怠现象
  治理倦怠是指传统治理及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由于政治权威结构及高强度的治理工作而使得治理行为主体产生生理上的疲倦和心理上的懈怠的现象,其中,治理行为主体主要指政府、相关公共组织的工作人员,这一意涵是基于个体行为主义的狭义理解,但它并不代表对群体行为的排斥。而政治权威结构,即政府及相关公共组织的官僚制组织结构及与之相适应的监督评价、晋升奖惩等制度基础,其与高强度的治理工作共同构成了治理倦怠现象的基础性起源。就其本质而言,治理倦怠是治理行为主体对治理实践的隐蔽性负面表达。
  近年来,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命题之后,基层治理层面上的治理倦怠现象愈发突出。在对多个省份基层治理行为主体调研过程中发现,烦琐而密集的工作任务、政治任务及政治权威结构的约束已经对基层治理行为主体产生巨大的治理压力。而国内媒体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关注,如2018年11月份对云南楚雄“80后”白发干部的相关报道等,促使这一问题公开化并引发广泛讨论。由此可知,基层治理层面上的治理倦怠现象普遍存在。那么,基层治理倦怠现象缘何存在?其是否存在更为具体的表达形式?其对治理过程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实质上构成了本文的思维和逻辑起源。
  回顾已有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学者们在基层治理这一主题之下成果颇丰,但现有基层治理研究的文献中对治理倦怠现象的研究明显不足,仅有的数篇相关文献也是基于基层疲惫这一内涵进行研究的,如王向阳等人通过对中西部乡村精准扶贫调研发现,治理任务密集、监督考核严格、权责结构失衡、工作压力较大,在具体治理实践中综合形塑了“基层疲惫”现象。[1]但实质上,治理倦怠现象的出现涉及更深层的逻辑关系,如权威结构、政治压力、社会结构等内容,简约化的任务及权责的思考难以反映其内在本质。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阐释基层治理倦怠现象所寄居的治理生态,辨别出中国基层治理力量的实践表达并进一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