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7月下期

基层治理中的困境:权威结构与政策压力下的治理倦怠/李轩宇 董 鹏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李轩宇 董 鹏 日期:2019-07-08 16:03:43
互促进的逻辑框架:在压力型官僚制组织中,适中的任务、明确的职权划分、合理的监督过程有利于基层治理过程的优化。明确的职权划分对于工作任务是否合理存在重要影响,工作任务的繁重与稀松又是职权划分是否合理的外在表现,而监督行为的强力与合理性又直接会对职权、工作任务产生增强或弱化效应。
  2.现实的实践表达:任务繁重、权责失衡、监督强力的运行模式。在现实基层治理实践中,既有权威结构对职权划分存在重要影响,最为典型的是条块分割、多重领导的问题。在此之下,不同部门、机构所下放的任务,加之任务本身强制性、时效性等要求往往会造成基层单一性执行主体的负担过重,进而产生治理懈怠现象。毫无疑问,权威结构对工作任务存在直接影响。权威结构的监督行为所带来的威慑,尤其是近年来反腐倡廉工作的强化更是增强了其震慑性。政策压力对基层治理实践表达的影响无疑是最直接而明显的,政策压力或者时代性政治命题在增加诸多“例外性”工作任务,即非常务事务性任务的同时,其本身所带来的政治压力抑或是政治责任是原本职权分割过程中所不曾描述的。换言之,这代表了一个政治压力下放的过程,即政治政策的压力下移到更为具体的基层部分,而政策压力或者时代性政治命题本身的强效性又对实际监督过程产生强化效应,因为原本的监督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治理需要了。至于社会结构及其变迁问题,其对于工作任务的艰巨性、职权分割对现实的适应性、监督主体及过程的复杂性均可能产生重要影响。从本质上而言,权威结构、政策压力、社会结构对基层治理现实的实践表达而言,无非是增加了时代性及适应性命题而已。
  四、治理倦怠:权力异化与治理内卷化
  权威结构、政策压力和社会结构所构建的治理生态是基层治理最为现实的实践基础,在现存失衡、异化的运行模式之下,基层治理不可避免地陷入治理怪圈——治理倦怠,具体表现为权力异化和治理内卷化。但应当注意的是,这里的权力异化和治理内卷化本质上而言,是治理行为主体对治理实践的隐蔽性负面表达的一种认识。
  对基层治理而言,这里的权力异化并非单纯指行政权力的范围抑或是结构性存在问题,实质上是一种平衡性被破坏的现象。事实上,这种平衡性被破坏的现象早已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在职权责失衡的前提下,在繁重的任务以及高强度的监督之下,基层治理如何得以有效开展?权责失衡制约了治理主体的行为范围,使得其在面对繁重的任务及履行责任时进退两难,而高强度的监督体制又迫使其不得不采取行动,那么,为了避免更高的风险,加上重问责轻激励的现实使得治理主体往往会不自觉地、本能地通过某种“手段”“伎俩”来应对这些风险。这样看来,权力的异化现象便显得理所当然了。而治理的内卷化这一意涵主要指在某一层面长期从事某一项工作,并且这一工作是稳定而鲜有变化的,这种行为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自我懈怠、自我消耗和自我逃避。而这种懈怠和消耗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长期的自我消耗对基层治理无疑是一种严重约束。具体而言,其表现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会议的扩大化倾向、重复性工作的不断重复和痕迹主义。召开会议本意在于增强交流、凝聚力量、统一思想,但会议扩大化倾向的存在使得会议原本的意图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