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6月下期

领导者—科层结构洞的作用:身边人影响力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王立 日期:2019-05-31 11:49:19
  【摘  要】领导者与组织科层结构的关系形成“领导者—科层结构洞”的全新概念,其形态可界定为工作结构洞和沟通结构洞。领导者身边人影响力的重要来源在于占据领导者周围的结构洞。因此,领导者约束身边人的影响力,除了要突出对身边人的教育和管理,还应优化制度设计以减少结构洞的数量,借助制度创新以弱化结构洞的影响,勤勉工作以控制结构洞的大小。
  【关 键 词】领导者;组织科层;结构洞;身边人
  【作者简介】王立(1980— ),男,长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管理理论、组织行为学。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9)12-0018-04

 

  领导者在组织中具有影响力。正如Tannenbaum所指出的,有效领导者具有通过人际影响力来促使组织成员完成个体和组织目标的能力。通常情况下,领导者能够通过正式的组织职权、正式的组织规范、领导者的个体特点和其他周边关系等途径来实施影响力。[1]然而,在现实的组织运行中,并非只有领导者才拥有影响力,某些距离领导者工作较近而没有担任领导职能的个体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如领导者的秘书、助理等。这些个体发挥影响力的途径有限,对组织的作用却不容忽视。

  对于此类现象,有研究者尝试从非正式组织或社会网络理论等角度探索这些个体的网络位置,从个体特质等层面解释他们与众不同的原因,形成诸多有解释效力的理论成果。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讨论多将注意力集中在个体本身,虽然关注到个体身处距离领导者较近位置的特性,但并没有由此而引申出为何位置会产生影响力以及如何产生影响力等理论追问。因此,在对待身边人影响力所带来的问题时,已有研究多强调从个体角度进行改进,如领导者对下属的管理和教育、下属自身素养的提高等,却很少涉及领导者如何从组织结构和制度设计的角度来规避身边人影响力所带来的风险。为此,本文尝试从结构洞理论出发,通过分析领导者身边结构洞的特性来揭示身边人影响力的来源,从而为领导者规范和约束身边人影响力提供不同的理论视角和实践启示。
  一、结构洞理论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纳德•伯特的《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是结构洞(Structural Holes)理论的开山之作。伯特根据格兰诺维特、库克及自己的相关研究,提出“结构洞是两个行动者之间非冗余的联系”[2]。在社会交往网络中,经常会出现个体间联系不紧密的情况,比如同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或者联系出现了间断,从整个网络结构来看,这些个体间似乎出现了“洞穴”。伯特在突出结构洞的同时,也及时注意到了占据结构洞的人。他将某些连接洞穴的人定义为“桥”,这些人通过占据结构洞的中心位置,获取信息和控制两个方面的优势。信息优势突出了结构洞占据者在信息获取及信息掌控方面比别人更具有先机,而控制优势则强调占据者能够影响结构洞双方的力量,从而采取第三者得益策略。[3]
  结构洞不仅在社会竞争场域中发挥作用,在组织中也具有相应的功能。伯特以一家美国大型科技企业为例,研究了结构洞对于经理人职务升迁的影响,指出“经理人的网络是覆盖在公司层级结构之上的一种社会建构。这些层级结构中也存在一些可以利用的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