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8年1月中期

政府官员的身份均衡与政治信任建构/隋斌斌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隋斌斌 日期:2018-02-06 09:17:05
  【摘  要】在政治治理过程中,政府官员在身份感知和政治信任上将不可避免地趋于复杂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官员身份的技术性和政治性的二元均衡成为其面临的一大核心问题,并影响着其政治信任的理性构建。在政治—技术身份均衡的基础上,中国政府官员政治信任的构建有道德信任和策略信任两个维度,而当下官员策略信任的构建更具有紧迫性。策略信任往往与官员具体行政行为相关,这意味着官员政治信任治理的契机在于自身对政府行政过程影响力的感知,即政治效能感的建立和维护。
  【关 键 词】政府官员;政治信任;身份均衡;道德信任;策略信任
  【作者简介】隋斌斌(1980— ),女,交通运输部党校副研究员、政治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政治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政治信任视域下人大代表身份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5CZZ014)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8)02-0013-03
 
  理解一国政治和社会变革发展,不应当回避一个重要的群体——政府官员。他们掌握国家机器,是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改革的直接执行者。此种特性决定了他们在一国改革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甚至有研究者认为:“研究一个继承过程非制度化的社会的政治过程,主要依靠对其政治精英的分析。”[1]
  的确,在制度性补缺的改革过程中,政府官员同时作为“政治人”和“理性经济人”,两种身份的差异和冲突势必会导致他们在对政府的态度上体现某种文化特性和历史阶段性特点。在这个层面上,在转型期中国,官员对政府的信任度将成为影响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问题。在转型过程中,官员群体和其他政治参与主体一样,都需要面对各种不确定性以及这些不确定性带来的各种变化。但不同的是,由于更加接近和了解具体政治过程,他们在身份、价值认同、利益认知、政治互动等层面与普通民众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
  在此层面上,我们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官员的政治信任问题,在相当程度上需要厘清一个问题,即作为一种政治行为体,转型期政府官员具有什么样的身份逻辑?这种身份逻辑使其政治信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为此,笔者从转型期中国官员的身份逻辑入手,从理论的角度对这一群体政治信任的特点进行总结和梳理,并提出转型期官员政治信任建构的侧重点。
  一、改革中的政府官员:身份上的政治—技术均衡
  在一国从传统体制向现代化体制过渡的情境下,政府官员是转型期政治过程的重要参与者。在客观层面上的改革过程中,官员群体和其他政治行为主体一样,都需要面对各种不确定性以及这些不确定性衍生出的各种新的不确定性。但不同的是,与此同时,他们还会在身份层面经历大的变迁。
  在身份层面,现代化改革中的官员必须面对从管控者向治理者的角色转变。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一大特点在于权力的社会化以及权利的体系化、制度化。在此过程中,自下而上的分权不可避免。作为公权力的代表,转型期的官员在身份层面面临着从传统权力执行人向理性官僚的转变。现代政治要求官员必须具有公共精神,不仅能够在体系化、科层化、专业化的官僚组织内各司其职,还必须能够系统、科学地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