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8年1月中期

政府官员的身份均衡与政治信任建构/隋斌斌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隋斌斌 日期:2018-02-06 09:17:05
因素更重于技术官僚的因素,制定和执行政策的第一考虑不是科学标准,而是如何更利于保住权力。新兴官员不是“为”政治而生存的人,而是不得不“靠”政治吃饭的人,实际上是一群处于“政治官员”与“知识分子”之间的人。政治性元素对转型期中国官员的身份及其政治认知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综合而言,从理论研究层面,我们可以发现:改革开放后,中国官员开启了技术官僚身份。但这一身份开启后,其身份的政治性并非退居次要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官员技术性身份的存续脱离不了政治性考量。或者说,在政治—技术之下,中国官员必须在技术理性和政治理性之间不断寻求均衡。
  二、身份均衡与中国官员政治信任
  客观地讲,官员身份的政治性主要是基于两个层面的考量。一是公共身份。官员的公共身份归依于政府天然的道德和责任元素。二是个人身份。个人身份意味着一个官员在整个官僚科层体系内所属的位置及其给官员个人身份带来的影响。官员身份的技术性主要基于其政治身份对政府治理问题的认知、解决策略和解决能力。可见,官员的政治性身份和技术性身份不是截然分立的,二者势必是交织在一起的。在这个情境下,中国官员的政治信任势必出现新的特点。
  首先,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认知的不确定性将深刻影响官员的政治信任。改革过程中,官员在公共身份和个人身份的取舍中也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从一个层面上看,改革过程中,制度变迁的不确定性和既有观念的存续影响使得官员很难快速转换成“公共人”。从另一个层面上看,在转型期政治和社会体制的变革过程中,官员在大政府与小部门上的利益认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矛盾,而对个人、部门小团体的利益考量一旦在官员的政治认知上占据上风,就意味着转型期灰色空间、利益多元化的存在将使得官员与普通大众一样面临更为严峻的利益考验和道德困惑。这种困惑表象上体现的是官员对于自身职业行为的认知困惑,但本质上折射的是官员对于政府行为和政府主导政治过程的多重认知。
  其次,在技术性和政治性双重约束下,中国官员政治信任的理性建构非常重要。在社会转型期,较之于政治性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全政治时代,官员的政治信任具有了相当的理性因子。政府官员既是体制的缔造者,又是体制的执行者。他们了解体制,尤其是了解行政体制运行的细节。换言之,与一般公众相比,他们在很多时候能够对具体的体制机制加以运用。而在改革过程中,相对于大规模的制度化的需求,正式的制度建设的进程往往是滞后的。在这种情况下,官员对既有体制的善用能力将更加凸显,官员在处理自身利益和部门利益时,在公共身份和个人身份之间的理性转换将会更加理性、更加具体。相信政府会制定什么样的决策,在何种程度上执行政府决策,如何看待政府政策实践的未来,这些问题对于官员而言,在很大程度上都不是单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其职业发展的理性政治命题和经济命题。
  再次,改革过程中的中国官员对政治道德、核心政治和社会价值的信任将面临更大挑战。由于官员比一般民众了解政治体制,了解政府,他们对政府在道德层面的认同往往比一般公众更加理性、客观,也最能从实践层面感知政府治理存在的问题。而在转型期,官员除了与普通民众一样要面对外在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