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7年5月中期

授权型领导对隐性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研究/王迎冬 臧德霞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王迎冬 臧德霞 日期:2017-06-12 19:08:02
  【摘  要】知识共享已成为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在回顾授权型领导与隐性知识共享关系的基础上,引入知识共享动机作为中介变量,重点探讨授权型领导能否通过知识共享动机对隐性知识共享行为产生影响。研究表明,授权型领导通过知识共享动机对隐性知识共享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关 键 词】情境授权;心理授权;知识共享动机;隐性知识共享
  【作者简介】王迎冬(1989— ),男,河海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臧德霞(1980— ),女,河海大学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旅游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营利性经营模式背景下我国自然遗产地国家公园体制创建研究”(项目编号:14CGL020)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7)14-0023-03
 
  一、相关研究综述
  (一)授权型领导
  近年,学者们探讨授权型领导逐渐表现出情境授权和心理授权两种视角相融合的趋势,授权型领导界定不再关注领导者权力的分享和转移或者强调下属对授权的心理感知。Srivastava(2006)界定授权型领导为领导者分享和转移权力以提高下属内在激励水平的行为。由于知识共享动机包括外在的经济性动机和内在的非经济性动机[1],因此,本文采用Srivastava对授权型领导的定义。
  (二)隐性知识共享行为
  隐性知识最先由奥地利哲学家Michael Polanyi(1958)提出,他认为“我们难以表达言述的知识称为隐性知识”。日本学者Ikujiro Nonaka(1994)界定隐性知识是那些高度个人化、难以规范、编码和转移的知识。隐性知识存在于个体之中,依赖于个人的知觉、经验、观察力[2],并在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中,隐性知识的收益远高于显性知识。
  Hendriks(1999)认为,隐性知识共享遵循知识共享的两个过程步骤:知识拥有者知识外部化和知识接受者知识内部化。除隐性知识缄默性,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因素也影响隐性知识共享效果。例如:Szulanski(1996)从知识主体和受体角度提出,影响隐性知识共享的因素包括知识主体的动机、知识受体的动机和知识吸纳能力;李志宏(2010)指出,个体特征、内部机制、自我效能对隐性知识共享有正向影响;杨海娟(2012)认为,个人特征、个人动机、期望回报、文化环境影响隐性知识共享行为。
  (三)知识共享动机
  隐性知识存在于个体的行为本身。企业在隐性知识共享的过程中,除考虑知识共享渠道、知识自身特点等客观因素,还要考虑隐性知识拥有者的分享动机。Robbins(1992)认为,个体与群体之间存在一种互动机制,动机则是个体在自身调节作用下为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根据李炳煌(2005)的整合动机观点,将知识共享动机定义为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促使内在需求与外在诱因相协调而激发个体进行知识共享的内在状态。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发现,驱使个体产生知识共享行为的动机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来自知识共享本身的动机,二是来自知识共享之外的动机。Lindsey(2003)认为,来自知识共享本身的动机被称为内在动机,表现为从知识共享活动中获得愉悦和满足的心理体验;来自知识共享外在的动机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