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10月下期

基层情感治理的作用逻辑与运用策略/韩 勇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韩 勇 日期:2021-11-17 17:22:17
。二是建立矛盾化解机制。费孝通先生指出,乡土中国是一个“无讼”的社会。[8]31因此,很多地方发动社会声誉高的街坊乡亲组成矛盾调解志愿服务队来化解纠纷,做到矛盾不上交。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现有的情感治理在法律和规则等价值高扬的今天,已跳出了传统以人情消解规则秩序的窠臼,很多地方在基层治理中还注重配备法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这种“社会贤达+法律工作者”的方式让矛盾双方去除了一切不必要的行政调解和司法诉讼的繁文缛节,取得了矛盾冲突处置的程序简便、成本低下、情感温暖的效果。
  2.价值嵌入。人是知、情、意的复合体。在哲学视角下,人的情感是对事务价值的一种评判,需要依靠正向公共价值来协调和引导基层集体行动。[6]中国的快速现代化进程催生了基层公共精神的淡漠、人际关系的疏离,以及基层原住民与外来人口之间可能存在的紧张关系。因此,价值嵌入的关键就是基层心态的塑造和重建。
  3.道德约束。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谈到了礼治秩序,认为礼有甚于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社会规范。[8]58从心所欲不逾矩,突出了礼治秩序规范人的情感和行为的重要性。各地的具体实践主要是通过建立符合大家共识的社规民约、家风家训等行为守则,来奠定情感治理道德约束的规范基础,这有利于推动移风易俗,也使基层居民的行为约束有章可循。
  (二)基层“以情驭情”情感治理的运用策略
  基层“以情驭情”情感治理策略主要指基层公共治理者在遵循既有法律的基础上,以“人心向背”“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为评判标准,采用“以情换情”“以情感人”的情感治理方式,与人民群众交朋友,与人民群众在交往、互助、互惠中建立情感,促进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共同体的构建。
  1.虚拟意象。在心理学视角下,所谓虚拟意象,是被比喻成“家”“邻里”的基层的寓“意”之“象”,是基层共同体独特的情感活动。[6]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确定“社区家”特色形象和标识,积极在基层开展“社区家”建设,推动“有邻”文化长廊项目建设,提升基层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营造“邻里和谐,基层温馨”的大家庭氛围。该案例表明,中国人在情理社会中基于意象中的“家文化”和“邻里文化”的构建,统合各个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情感诉求,建立起道德约束的礼治规则,求同存异,将整个基层通过情感纽带连接起来。一方面,基层公共治理者基于个体的真实需要,搭建平台、营造氛围,让个体进行人际、情感的互助互惠,从而唤醒个体对他人、对基层的正向情感,形成热爱基层等非正式规则和价值观,并嵌入利益协调和集体行动过程中,增强基层认同。另一方面,基层居民基于兴趣、利益、情感等因素的联结,在群体心理上营造归属感和秩序感,有意识地塑造群体认同,在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规则中嵌入群体情感联结,进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也就更愿意参与基层治理。
  2.陌生关系的熟人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流动性显著增强,导致基层尤其是单位制熟人社会有所瓦解,邻里之间的关系成为“熟悉的陌生人”,特别是商业楼宇内的邻里关系,更容易成为“互不相关的邻里”和“陌生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