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10月下期

基层情感治理的作用逻辑与运用策略/韩 勇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韩 勇 日期:2021-11-17 17:22:17
学家柏拉图强调以理性驾驭和节制情感。[3]滕尼斯关于社区的研究指出,有人的地方就有情感。[4]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层治理理论研究中的情感转向,即对基层公共治理者、基层志愿者、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等在基层治理和服务中的情感劳动,培育基层共同体的“归属感”、基层成员间“休戚相关”“富有人情味”的人际关系,以及基于社群情感认同的“共同信念”等问题的研究,被认为是突破传统“非人格化”技术治理局限性、化解科技赋能治理方式高风险性、引发基层居民情感转变的关键。
  基层情感治理的关键是对情感的理解。在社会建构主义立场下,有的学者认为情感源于社会存在,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工作实践和人际生活交往中产生和形成的,具有意向性,是文化因素、社会结构、经历认知和人类生物体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客观事物和人心在社会环境中共同作用的结果。[2]泰勒等认为,人有“感性系统”和“理性系统”两套认知系统,前者出于人的本能和经验,后者出于人的智慧性,即计划性的理性思维,但是人的“直觉系统”对人类的选择和决策的影响更直接一些。[5]
  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情感对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非常突出,因为情感的认知性决定了它的评判性。好的、积极的、正向的情感(喜爱、愉快)可以扩大个人关注圈,使个人由自利过渡到利他,认同更普遍的善,进而有利于推动整体社会治理目标的实现。
  基于情感的属性和特点,本文将基层情感治理定义为:基层公共治理者以及其他相关人员(行政人员、社会服务人员)与基层共同体成员运用情感策略,通过满足居民的情感需求,促进正向情感的再生,协调基层各种社会关系,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情感联结的行为和过程。
  (二)基层情感治理在基层治理体系中的定位
  对于自治而言,情感治理能够重塑民众的公共精神,激发人民群众对基层公共事务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内生情感动力,打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基层社会自治体系。对于德治和法治而言,情感作为人类的纽带,强调同理共情,能够凝聚人心、团结一致,“起到抚慰感化作用,为法治和德治提供补充”[2]。因此,对于基层公共治理者而言,应借助情感治理策略,强化情感投入,把情感作为“治理对象”和“治理手段”,积极回应民众的情感需求,通过情感纽带推进治理,让基层治理者和人民群众之间,以及人民群众彼此之间在互动和交往中消解矛盾、弥合分歧,在换位思考中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认同,在催生公共情感中激发民众参与公共事务决策和管理的积极性。[6]
  三、基层情感治理的作用逻辑:何以可为
  (一)社会认同机制
  社会认同机制是通过具有地域、血缘等共同文化符号属性的社会分类,帮助群众个体建构特定的社会群体归属感。在此基础上,社会群体会将自己所在的群体和其他群体进行比较。对于情感联结度高的社会群体,积极区分原则会产生关于个体和集体荣誉的积极评价,个体对这种具有比较优势、深受好评的文化符号产生认同后,会自动增强其凝聚力,进而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和愿意参与的意愿。
  (二)诚信声誉机制
  契约的诚实执行需要声誉机制的保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