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1年10月下期
基层情感治理的作用逻辑与运用策略/韩 勇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韩 勇
日期:2021-11-17 17:22:17
。在社会资本密集的熟人社会里,人们更容易信守承诺和对他人的诚信声誉进行监督。因此,具有深度人际联结的基层共同体成员为了获得较好的口碑和邻里关系,在交往互动时也会更关注情感,不会利益至上,而是会对自身行为进行有效约束,顾及彼此的情感和面子,以维护今后在基层中正常的交往。
(三)公共领域机制
公共领域空间是公众能够讨论公共问题、自由交往的地方,它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结构与政治功能。北京市石景山区的“老街坊”共建共治共享机制、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的“社区家”文化引领机制、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的“邻里+”基层治理机制等,都是通过构建公众议事空间、搭建网上议事服务平台以及营造“文化公共领域”,为基层公共事务的情感表达、协商议事、利益调节提供平台。
(四)信任互助机制
信任根植在某种共同的社会网络中,基于以情感为基础的信任,人们才能够互助、互惠。因此,信任作为彼此信赖的公共交往规则,能够成为个体在今后互助的集体行动、利益协调、社会服务中的行为规则,也是亲密情感的联络标志,因为个体在提供帮助之后,不必担心接受馈赠者不会回报。
(五)公共参与机制
公共参与可以将每个公民的需求和偏好传达给决策者,让公民的需求和意见反馈畅通有序,及时消解公民的怨气等消极情绪,并通过这种机制向基层治理者施加压力,要求他们做出反应。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的行动公约、北京市石景山区的“老街坊”共建共治共享机制、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的“社区家”文化引领机制,都是通过建立协商议事规则将基层居民纳入基层治理,通过整合社会、文化、人居等社会资源开展情感性治理活动,并在治理中发现问题、快速反馈,及时化解负面情绪,提高居民的参与素养。
四、基层情感治理的运用策略:何以实施
(一)基层“以理驭情”情感治理的运用策略
现代基层治理受治理理论对理性、制度、效率和技术过于推崇的影响,过分强调治理的“非人格性”。虽然其合法性、合理性等优势有目共睹,但是也压抑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特别是其强调注重效率,却因为官僚机械化、过分刚性、忽视治理价值的人民性等问题反而导致效率低下,因而经常为人们所诟病。[7]基层治理“以理驭情”情感治理策略运作逻辑的生成基础是柏拉图的“以理驭情”观点。这里的“理”指的不是法律、法规等条约规范,而是人们所处社会场域的文化和约定俗成的人际规则惯例,它在个体的行事风格中起到协调作用。“以理驭情”要求基层公共治理者运用润物细无声的情感化工作方式积极回应群众的情感诉求,主动维护群众的权益,消解群众的负面情绪,从而激励自治、实现共治、完善德治、补充法治。
1.利益协调。基层情感治理的利益协调策略在调整社会心态中的应用最直接、最广泛。其具体实践包括:一是建立情感回应与情绪疏导机制。现代化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挑战了人们的情感承受底线,焦虑、不满、嫉妒、怨恨等负面情感很容易激发民众的非理性行动。因此,回应和满足基层共同体中居民差异化的情感与需求,能够提升其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源头上化解冲突、不满、怨恨等负面情感产生的社会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