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10月下期

论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设——基于话语传播视角/欧庭宇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欧庭宇 日期:2021-11-17 17:13:38
陷入“自言自语”“鸡同鸭讲”的尴尬局面。若将原有单向的、生硬的话语形态转化为共通性的、故事性的、分众化的话语形态,将有助于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治理理念产生思想共鸣、情感共振和价值相通,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塑造。一是将对抗性话语转化为共通性话语。政党形象的传统话语传播方式呈现出对抗性话语立场,往往难以获得国际受众群体的认同和信任。若在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话语传播过程中,关注国际社会的共同价值,以贴近国际受众生活的话语方式表达价值观点,将有助于突破话语传播的藩篱。譬如,用“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等简单易懂的话语展现中国共产党兼容并包的外交理念,解除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排斥和误解;用“反腐败不是争权夺利的纸牌屋”来驳斥西方国家对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误解与否定,达到巧用受众群体的本国语言表达中国共产党立场和观点的目的。二是将政治性话语转化为故事性话语。“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6]可以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用拿破仑形容中国是“醒来的狮子”的典故重塑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用和平、可亲、文明三个词语有力回击“修昔底德陷阱”与“中国威胁论”。三是将普遍性话语转化为分众化话语。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亟须做足话语传播的功课,采取不同的话语表述方式,适应不同国家受众群体的“胃口”。尽管我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依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进行不同的话语表达。譬如,为了更好地与国际社会维护合作共赢的局面,不宜向西方国家传递“社会主义大国”的政治身份,而应以“文明大国”的身份进行社会文化交流,尽量避免与西方国家产生围绕发展道路和模式的冲突,尽可能将话语交往引入和平相待、平等交流的话语氛围。显而易见,基于国家身份的区分来进行话语传播,有利于提升世界各国对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认同感。
  (四)释放宣传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媒介活力
  媒介既是话语环境,也是话语载体。由于西方媒介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的“主观性加工”与“选择性过滤”,中国共产党应注重对自身媒介潜能的挖掘、活力的释放,提升党的国际形象。一是注重权威媒介与新型媒介的融合发展,形成媒介合力。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由版面主导舆论的传统媒介方式转变为图文、视频、声音等多种呈现方式,传播载体也由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介扩大到微博、微信等新型网络媒介,这意味着媒介界限开始缩小,逐渐形成扁平化、一体化的信息生产媒介组织体系。通过新型媒介对传统主流媒介的技术创新,原来枯燥、抽象、延迟的话语内容转向生动、形象、及时的信息发布,党的理论主张能以图解、直播、短视频等各种呈现方式传播给全世界的受众群体,为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设提供了广泛的话语传播方式和话语传播主体。二是官方宣传媒介积极向国际社会发声,为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代言。按照“共振传播”原理,央视、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介应善于设置话语议程,不惧国际舆论的质疑,主动寻求国际舆论最为关注的“最大公约数”,尤其是要及时客观地向国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