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1年9月下期
基层政治生态治理绩效及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李 璐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李 璐
日期:2021-10-19 10:14:25
、基层干部培训等。基层政治环境是政治生态的载体,环境的优化必然推动着治理生态的优化。
三、基层政治生态治理的评价体系建构
政治生态理论认为,“政治如同生命系统,是有机的而非机械的,不同的生态环境必然会生成具有主体特性的、具有‘生态位’的政治主体”[2]。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要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政治生态主体,促使治理系统有效运转,创造更大的活力。
基层政治生态治理本身具有一定的整体性、系统性、复杂性,加之评价的具体内容复杂多变,因此,在选取评价因子的基础之上,需要对评价的原则、维度、具体内容、方法、基本步骤进行分析,以此推动评价活动更具规范性、实用性、客观性。
(一)评价原则
一是群众主体性原则。在基层政治生态评价中,群众是最重要的群体,脱离群众的评价一定是不科学的。政治生态治理从根本上是要体现以人为本原则,若基层群众的生活和权利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且群众对基层政治生态不满意、不认可,政治生态治理就没有意义。因此,基层政治生态评价要规避群众参与缺失、评价主体单一等问题。“作为产品,政治生产品就必须由其消费者来评价。”[3]群众就是公共产品的消费者,而基层单位又是和人民群众进行直接对话的,所以在基层政治生态治理中需要坚持群众主体性原则,科学合理地设置群众满意度的测评指标,广泛征集民意,顺应民心,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二是系统性原则。基层政治生态是一个政治系统,系统性也是基层政治生态评价最重要的原则,并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涵盖基层党建、基层管理、基层服务、基层自治以及基层文化等各领域,同时在结构上涉及各类基层政治主体的工作职责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要想做到基层政治生态系统的最优化,需要建立各子系统之间和谐发展的关系,注重基层各政治因子在发展中的平衡。因此,遵循系统性原则的关键是将评价对象的评价行为整合为从无序到有序的秩序性规范。
三是服务性原则。基层政治生态评价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基层部门的服务质量,以服务性原则为导向,关注基层组织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质量优劣。尤其是基层部门的领导者,要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倾听基层群众的心声,以社会大众最真实的需要为行动指南。要重视基层群众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合作共治,为群众提供充足良好的基础设施与公共产品,以及有利于民生的公共服务。
(二)评价维度
一是共建共治共享维度。党的十九大报告针对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机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从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目标维度出发评价基层政治生态的发展状况,可以将评价内容划分为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权利、政治参与、政治监督以及政治环境6个方面。在评估的时候,需要从这6个方面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进而对党内政治生态发展状况进行评估。
二是基层评价主体维度。“任何一种评价指标体系,都涉及评价主体问题,即由谁评价、怎样评价的问题。评价主体不同,其在评价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心理倾向性可能也有差别。”[4]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