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9月下期

基层政治生态治理绩效及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李 璐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李 璐 日期:2021-10-19 10:14:25
顾、总揽全局,其重点是建构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使基层政治生态评价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双重特性,可以有针对性地优化基层政治生态系统并保证其良好运转。
  二、基层政治生态治理的评价因子选择
  基层政治生态离不开基层政府的积极作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基层,基层是直接面向老百姓的地方,能深刻地反映社会实情,若基层政府存在着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将直接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党和国家的形象和社会的稳定和谐。评价因子的选取需要在了解基层政治生态绩效的同时,充分考虑基层政府行为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如制度、文化等,因此,评价因子主要包括制度因子、文化因子、权力因子、参与因子、监督因子、环境因子等。
  一是基层制度因子。基层制度因子,从不同的基层单位来看,主要有村民委员会制度、居民委员会制度以及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从基层制度的自治性来看,主要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服务;从基层制度的民主性来看,主要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以及民主监督。
  二是基层文化因子。基层文化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人们的政治精神文化生活为主要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载体的农村、社区文化事业的综合体。从宏观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基层文化活动、基层文化工作、基层文化事业,再进一步细化为共享文化信息资源、综合文化服务、丰富文化产品以及整合基层公共文化资源等。
  三是基层权力因子。基层政权包括农村基层政权和城市基层政权两部分,也可称之为基层权力,是指国家政权结构中的基层部分。基层权力因子根据上述两部分所具有的共性,可分为权力清单、权力结构内部制约、基层权力行使、基层权力资源配置、权力结构层级等。
  四是基层参与因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治理侧重于政府主导,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共治成为治理目标和理性选择。共治的关键在于突出基层参与。美国学者谢尔•阿斯汀曾经提出过“公民参与阶梯”理论,将公民的参与程度划分为无参与形式(政府操纵、宣传教育)、象征性参与形式(给予信息、政策咨询、宣传教育)和完全型参与形式(合作伙伴关系、授予权利、公民自主控制)。[1]基层参与因子,从主观因素来看,可分为参与能力、参与意愿、参与激励;从客观来看,可分为参与程度、参与范围、参与导向;从参与方式来看,可分为参与创新、“三社联动”、网络参与、法治参与等。
  五是基层监督因子。基层监督的任务是确保基层政治监督功能在基层社会能够具体有效地执行,监督的重点是基层政府领导的践行力是否弱化、基层组织建设是否缺失、全面从严治党是否不力,以及是否存在群众观念淡漠、组织软弱涣散等问题。基层监督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基层政府充分履行职能、发挥核心作用,并促使基层干部忠诚、干净、担当。基层政治监督因子主要包括民主监督、从严治党、领导干部选拔标准、廉洁自律、秉公用权等。
  六是基层环境因子。基层环境是基层政治生活的现状和政治发展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集中体现,主要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因子主要有基层干部素质、基层单位党风政风、基层干部政治自觉等,外部环境因子主要包括基层单位与社会组织交流、基层党政关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