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8月下期

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内卷困境与数字治理/王晓燕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王晓燕 日期:2021-09-27 16:39:10
层级多、链条长的特征,很容易出现信息传播偏离。信息传播存在两种方向:一是自上而下的传播,中央政府制定政策并层层下达,这个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层层加码的问题,造成信息失真;二是自下而上的传播,地方政府为迎合上级偏好、彰显自我政绩,很有可能对实际工作进行包装、注入水分,造成信息失真。
  (二)电子政务治理中的执行偏差
  一些地方政府在借助电子政务进行公共治理时出现了执行偏差问题,电子政务并未有效嵌入传统治理模式,而是造成地方治理秩序混乱。
  1.地方政府技术自信引发基层治理悬浮。有限的资源与注意力使得简政放权、缩减职能成为政府改革的重点,但电子政务的发展,特别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兴起,似乎改变了这一情况。在技术支撑下,社会控制能力增强,使得地方政府开展全方位社会治理的信心得以提高,地方政府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电子政务的专业技术管理实施自上而下的强控制。地方政府技术自信的负面影响体现为对社会与民众的排斥,过度强调决策的科学性,而忽视了决策的民主性,这体现为大数据决策、网格化管理迅速发展,而政府舆情回应、民政互动等则发展滞缓。地方政府的技术自信还体现为对基层政府的强控制,其为基层政府制定了大量量化指标,基层政府往往疲于应付上级检查,对解决群众问题、关注群众需求的核心治理任务的投入明显减少,造成基层治理仅停留在行政层面,造成国家与人民之间的悬浮,这也是基层治理中形式主义产生的重要原因。实施电子政务的目的在于服务社会而不是控制基层,在具体治理过程中,电子政务的使用出现了本末倒置的问题,降低了基层治理成效。
  2.电子政务技术挤压基层治理的空间与灵活性。上下分治是中国政治体系的一般模式,上级政府掌握治官权,下级政府实施治民权,为激发下级政府的治理活力,中央政府以及上级政府不断推进资源下沉与权力下放,这给予了下级政府相应的自由裁量权与灵活治理空间,促进了公共政策统一性与灵活性的结合。有学者将这种模式称为敏捷治理,也就是基层政府能够根据地区情境变化迅速做出反应。但近年来,随着经验性决策向数据性决策的转变,基层政府的自由裁量权正逐渐被削弱,越来越多的程序性技术被嵌入基层治理过程中,基层政府要根据程序设计进行治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基层治理的敏捷性。电子政务就类似于一种垄断性话语,下级政府的任务就是执行,其自主性不断弱化。基层治理保持灵活性,这是由基层社会规则所决定的,需要地方政府制定并实施与地方性知识、地方性规则相契合的治理政策。统一化的电子政务程序要求是对下级政府的一种束缚,很多程序不仅与地方社会规则不符,而且会催生形式主义。经验决策虽然具有主观性弊端,但不能否认其积极价值,单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理性工具为基础的决策也是不符合人民群众真实需求的,很有可能造成政府决策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低契合度。
  (三)电子政务反馈上的修正困难
  电子政务与公共治理相结合,有可能引发信息失真与执行偏差,如果能够及时进行反思与反馈、积极对电子政务进行调整,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治理效果,但受到政治制度影响,电子政务呈现出修正困难的问题。
  1.制度安排与权力结构制约电子政务完善。从本质上说,电子政务属于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