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1年5月下期
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领导工作中的政策梗阻及其消解策略/赵远跃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赵远跃
日期:2021-06-25 16:58:40
;共时性挤压”,政策执行遭遇纵向和横向的阻滞。
(三)纾困目标缺乏聚焦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越来越多的自然村逐渐变成行政村,乡村治理各项政策安排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的多元需求日益剧增,呈现离散化、多样化和异质化等特征,面对千变万化的乡村具体情境和村民需求,还须构建一套差异化的目标回应机制。但结合现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来看,“一刀切”的政策安排和教条式政策制度仍然层见叠出。政策执行的“一刀切”模式本质是上级领导为了纠正下级人员执行偏离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是一种简单并且缺乏科学性的策略,主要包括自上而下的轨迹、规范化的倾向、权宜之计的性质和强激励的配套等特征。[4]“一刀切”罔顾政策对象的多样性和特殊性,造成政策意图的歪曲和走样,为形式主义提供操作空间等。[5]
(四)利益分配分化失衡
从本质上来讲,政策的推进过程是利益的再分配过程。当政策主体和客体的利益分配失去平衡,则很可能为该项政策的可持续推进增添阻力,随之便产生基层领导工作的政策梗阻现象。因此,掀开政策梗阻现象的外衣便可以发现,其背后是各政策主体和客体的利益博弈与利益交换。尽管要使基层领导在制定相关政策的过程中保持绝对的“利益中立”显得十分困难,但如果政策的利益导向始终倒向主体一方,则会导致政策客体的消极应付甚至直接反对,这不仅会使得政策执行出现梗阻,还会加剧政策走向终结。投射到乡村社会领域之中,基层领导、基层工作者、基层服务志愿者和村民等都是利益分配格局中始终需要重视的一方,缺一不可,多条权利与利益线条在这个乡村场域中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领导工作有序开展的和谐图景。
(五)决策信息难以对称
基层领导者在进行政策决策和建立政策议程的时候,往往会倾向性保留决策信息,致使政策双方的信息拥有量不对称。换句话说,政策如何输出、基于什么目的、为何有些政策被采纳有些政策被束之高阁,公众不得而知,致使整个决策过程被生动地比喻为“政策黑箱”。尽管有学者将这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模糊性称之为战略性模糊和刻意性模糊,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模糊性提高了政策梗阻现象的发生概率。换句话说,当政策实施对象全然不知政策的制定目的、输出过程、执行细节的时候,便会导致不配合政策执行、不支持领导工作等梗阻现象出现。另外,决策信息不对称还会造成政策无法精确化地解决问题,甚至出现转移问题的危害。“上令”和“下情”之间出现差距,政策目标和问题症结相互背离,看似解决了问题,但实际上政策并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三、基层领导工作中政策梗阻的消解策略
(一)强化政策决策论证过程,提升政策执行的持续性
政策决策的过程不应当是简单拍板和随意决策,更不应该是头脑发热、信口开河和独断专行,而应该是在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运用好专家学者、智库人员、基层工作者、专业技术人员等集体智慧,从而选择出最优的政策方案。因此,政策制定的过程不应当是闭门造车的过程,基层领导者需要走出办公室,深入实践,对政策对象、目标、情境等有一个整体性把握,如了解政策对象有哪些、政策想要解决什么、政策谁负责落实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