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1年5月下期
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领导工作中的政策梗阻及其消解策略/赵远跃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赵远跃
日期:2021-06-25 16:58:40
息,进行选择性上报也是属于该维度下的产出结果,从危害性来讲,这将会导致置换、架空和偏离政策目标,极大地掣肘乡村振兴战略有序推进的进程。
(三)政策口号式执行
尽管口号有着激励人心和提升士气等优点,但这类政策执行方式容易发生异化,“高高举起,轻轻落下”。这类政策梗阻现象往往会披着形形色色的外衣,但最后只是“雨过草坪湿”。比如,一些基层领导者在面临诸多现实问题的时候,往往通过语焉不详、模棱两可的官方话语来掩饰自身工作的不足。“打官腔”和“说空话”极易使民众产生不满甚至反感,也会使乡村治理政策变成贴在墙上、锁在抽屉里的一纸空文。
(四)政策停滞式执行
政策执行停滞化是政策执行遭遇阻碍的重大现实原因。[2]这类政策梗阻现象往往是敷衍式执行和选择式执行等多重叠加的结果。基层领导往往不愿意付出更多的政策执行成本,不愿意承担政策执行带来的风险,更不愿意主动积极去落实政策,消极被动、左顾右盼、坐等观望,往往处于“上级领导推一推,基层领导动一动”状态,致使政策落实错过最好机会,影响政策目标的实现。
二、基层领导工作中政策梗阻的产生原因
(一)政策设计先天不足
政策梗阻现象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许多政策在设计之初便已埋下政策执行梗阻的因子,可以说,政策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完善,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项政策执行是否会出现梗阻现象。传统的政策设计往往呈现烟囱式、自上而下和单向度特征,强调制度的刚性和政策的执行力,忽略了公众合理的价值诉求。[3]从政策与领导两者的关联上来看,基层领导者需要基于全局考虑,然后权衡利弊制定政策,而不是做出不切实际的短暂性决定。具体而言,一些基层领导在制定政策前并没有对乡村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调研和详细了解,并不清楚乡村的实际发展需求,只是“坐在办公室里定政策”。结合长期的乡村田野调查来看,许多乡村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成了村民们的晾衣竿,一些养老社区用以养老的床位空无一人,一些乡村公共图书馆摆放的图书早已布满灰尘。凡此种种,皆是政策在制定的过程中,并未考虑到公众的实质性诉求,致使政策执行难以取得实效,公众难有获得感。
(二)关系结构错综复杂
通俗来讲,基层领导者纵向上面临着上级逐层给予的压力,有时候甚至会倾向“主动请缨”,关注上级领导的一举一动,遵循上级领导的命令指示,顺应上级领导的任务安排,表现出“政治顺从”的行为倾向,以此希望在上级领导分配资源的过程中争取到更多的资源和多分“一杯羹”。需要指出的是,在纵向维度上,由于较长的行政链条,上级领导的政策信息会随着层级的下移而不断减少,其落地政策目标与原目标相差甚远,这也是政策梗阻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在横向关系结构上,地方党委书记和政府主官之间错综复杂的权责配置与实际运作中的诸多交叉关系,导致“有权无责”和“有责无权”的双重悖论,使得地方行政官员权责脱嵌,政治动员与专业管理相互偏离初始轨迹,降低了政策制定的专业化、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为政策梗阻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滋生土壤。在乡村治理的实践中,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常面临这类问题,经历着双重&ld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