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5月下期

角色理论视角下嵌入型干部的实践困境与因应对策/矣成汉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矣成汉 日期:2021-06-25 16:50:18
型干部的关系演变成“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下派的干部一茬接着一茬,基层社会的治理困境却依然没有得到改变。
  3.个人能力欠缺。有的嵌入型干部个人能力欠缺,难以应对繁杂琐碎、千头万绪的基层事务。首先,领导能力不足。嵌入型干部的领导能力不足,在基层组织中难以树立威信,无法凝聚组织成员的向心力,从而致使基层组织的松散化程度进一步加剧,造成嵌入型干部不得不与基层干部“共谋”来应对上级考核检查。其次,治理能力不足。从基层群众的纠纷小事到基层社会的发展大事,都需要全面考量和统筹安排。大多嵌入型干部来自不同上级单位的业务部门,原岗位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单一性,由此导致嵌入型干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全局性事务的综合治理能力。再次,沟通能力不足。良好的沟通是成功的一半,然而有的嵌入型干部却缺乏基本的沟通协调能力,在自上而下传达上级精神和自下而上反馈基层实际的互动过程中造成信号“丢失”或“失真”,导致治理资源的无端耗损,进一步提升了治理成本。
  三、嵌入型干部角色扮演困境的对策因应
  (一)改进嵌入型干部考评体系
  目标考核技术为嵌入型干部的治理行为提供了外部动力,但与此同时带来的考核紧迫感则使其不断采取策略主义来化解因压力体制造成的时空挤压,由此导致角色异化现象的产生。因此,应着眼于嵌入型干部考评体系的改进,从源头上改变“压力—动力”的驱动模式。一是软化考核硬指标。弱化目标考核的量化效应,消除不必要的硬性指标,将基层群众的精神状态、幸福感、获得感和基层社会面貌等软指标纳入评价范围,杜绝数据俘获考核,注重对基层社会治理成效的整体性评价。二是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考核。要借助第三方评估机构独立性与专业性客观评价嵌入型干部工作成效,最大程度排除考核中行政因素的干扰。三是采取延时性考核。基层治理非朝夕之功,大部分治理成效的显现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检验,短周期考核难以准确捕捉治理成效全貌,因此,要对嵌入型干部的治理成效进行全生命周期审视。
  (二)优化嵌入型干部选派机制
  嵌入型干部的个体能动性是影响角色行为的重要因素,通过优化嵌入型干部选派机制是提升其能动性的重要办法。一是健全嵌入型干部选派机制。一方面,设置制度化、规范化的选派程序,保证选拔过程的公平、公正;另一方面,将业务能力、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作为选派的关注重点,增强选派嵌入型干部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二是开展嵌入型干部能力建设。应在嵌入型干部下派前开展集中培训、下派中开展定期培训,培训内容以综合治理为重点,同时,要结合下派地区实际状况进行针对性培训。此外,还应当强化思想教育,使嵌入型干部树立真抓实干、积极作为的正确认识。三是完善嵌入型干部下派机制。应准确把握基层社会的现实情况和实际需求,结合嵌入型干部的业务特点对口下派,如向矛盾纠纷突出的地区下派政法类干部、向经济落后的地区下派经济类干部、向基础教育薄弱的地区下派教育类干部等。
  (三)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自主性
  国家与社会间结构张力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计划经济时代国家行使一切社会职权的全能主义痼疾,基层社会长期依附于国家,缺乏足够的治理自主性。因此,要通过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