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5月下期

地方治理的变迁逻辑与现代转向/汪来杰 唐莉晶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汪来杰 唐莉晶 日期:2021-06-25 16:32:01
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以沉重的代价和历史经验回答了这一时期的治理困境,造成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的“不正常状态”,地方政府被极度管控,各项制度和规则也形同虚置。
  (二)分层放权时期(1978—2002)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地方权限逐渐扩大,这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变革。地方政府开始独立并发挥主动性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分权管理时期和分权治理时期。
  1.分权管理时期(1978—199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战略从“一步走”的总体性战略,转变为“分步走”的分层放权战略。国家通过央地分权和机构改革,扩大和明确了地方政府权力,中央政府逐步向地方政府下放财政自主权和干部任免权限,将更多的职能空间和发展创新的权力归还给地方政府。但是,地方政府习惯于直接管理一切社会事务,出现了地方政府能力的有限性与责任的无限性之间的悖论。
  这一时期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晰,政府处于主导地位,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只是作为整合对象而存在,随时配合地方政府的政策规划和政绩指标,其参与治理的主体性地位和存在感较弱,在协商决策中的话语权较小。
  2.分权治理时期(1992—2002)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活力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政府主导一切的一元化格局被打破。伴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格局分化、单位社会解体带来的碎片化,地方政府无力承担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供给职能,社会组织获得了发展空间。同时,伴随公共服务供给中公民参与意愿的增强,地方政府开始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赋予其正当性和合法性。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政府职能转变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自此开始了从地方政府向地方治理的演变。
  (三)多元治理时期(2003—2012)
  2003年“非典”疫情的发生和蔓延将公共服务提升至更显著位置。在2003年政府机构改革中,首次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转变的主要方式是下放权力和压缩职能范围,并开启了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2004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提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一概念再次被强调。2008年汶川地震等突发性公共事件,对地方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政府必须通过转变职能,强化公共服务,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优势,通过制度化的安排,整合社会和市场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形成地方治理联动体系。
  治理领域广泛复杂化、治理问题多元突发化、公共服务诉求多样化等治理和服务的多重要求,使地方政府不得不探索更适合的治理方式来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地方政府将多元化主体纳入地方治理体系,共同生产和提供地方性公共服务,以回应不断增长的公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此时,政府、社会、市场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基本趋于成熟,多元治理已成为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必然选择。
  (四)善治智治时期(2013年— )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