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4月下期

国家形象的内涵、塑造与传播/刘 辉 王耀辉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刘 辉 王耀辉 日期:2021-05-26 16:42:38
家品牌的影响机制等问题上;社会心理学相关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于个体对国家形象的感知等方面,旨在从个体认知及其行为中探求如何消解国家形象在认知中的差异;经济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渗入”,既使得国家形象研究有了微观面向,也使得国家形象研究更趋立体化。总之,国家形象研究学科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既反映出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议题,同时也反映出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吸引更多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参与研究是推进国家形象研究的未来之路。
  
  
   
  
  参考文献:
  [1]苏淑民.公共外交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J].教学与研究,2008(1):73-77.
  [2]邓杰.国家形象、政党形象和执政形象之关系论析:政治学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理论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7(4):57-63.
  [3]张昆.超越文化差异型塑理想国家形象[J].当代传播,2015(5):24-25,70.
  [4]蒙象飞.文化符号在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的有效运用[J].社会科学论坛,2014(6):226-230.
  [5]宋宗佩,白亮,江木芳.体育塑造国家形象热现象的冷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7(12):4-7.
  [6]胡家.纪录片《一带一路》的跨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J].出版广角,2017(15):71-73.
  [7]钱庆义,张秋爽.非语言符号传播在我国国家形象塑造中的运用:以国庆60周年阅兵为例[J].新闻知识,2010(10):44-46.
  [8]欧阳炜.重大事件报道的快速透明有利于塑造国家形象:以“3•14拉萨事件”和“5•12汶川大地震”为例[J].新闻知识,2009(5):46-47.
  [9]赵凌.个体传播与国家形象传播互动路径探究:以姚明个体传播为个案[J].当代传播,2012(6):49-52.
  [10]马诗远.走近国家形象传播的“人媒介”:旅游传播语境中的新观察[J].现代传播,2010(6):145-146.
  
  责任编辑 白埕埸  
  E-mail:ldkxbcy@163.com  
  电  话:0371  -   63934209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