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1年4月下期
乡村治理中村干部“国家化”范式的生成、影响与反思、优化/赵 森 张立杰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赵 森 张立杰
日期:2021-05-26 16:32:57
【摘 要】乡村治理中出现了村干部“国家化”范式,即乡镇政府下派人员担任村干部,其本质是国家权力在村民自治中的嵌入。乡村社会中内生性权威失势造成村干部自选秩序割裂,新兴治理力量短暂衔接与中途离场,乡村治理转型需求与村干部治理效能失衡,这是村干部“国家化”范式生成的逻辑基础。村干部“国家化”范式,一方面具有重塑治理秩序、完善激励机制、培育村庄治理能力的积极价值,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村干部官僚化和农民参与度降低。从根本上来说,村干部“国家化”范式是一种权宜之计,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在完善激励、强化监督的基础上,调整助力方式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乡村社会的自治水平,重塑村民自治的良性秩序。
【关 键 词】村干部;“国家化”范式;乡村治理
【作者简介】赵森(1994— ),男,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张立杰(1966— ),男,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1)08-0090-04
一、乡村治理中的村干部“国家化”范式 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治理一直是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而“自己选举当家人”又是村民自治的基础,按照这种逻辑,村干部应由村民选举产生并负责乡村治理相关事宜。但现阶段,一些地区兴起了村干部的“国家化”范式,也就是村干部不是由村民选举产生,而是由国家权力机关选派。我们称其为“国家化”范式,就是因为该形式本质上是国家权力对村民自治的一种渗透和嵌入,是村民自治组织行政化的表现。有学者认为,“国家化”范式是对村级组织的行政激励,满足了当前乡村治理的需求,能够产生积极影响;但也有学者持相反态度,认为“国家化”范式是国家权力对村民自治的一种消解,降低了村民的政治参与度。
要判断上述观点孰是孰非,就需要界定原本的村民自治秩序和质量。如果原本的村民自治秩序良好,能够实现高质量治理,那么村干部的“国家化”范式就相当于画蛇添足;如果原本的村民自治秩序有待提升、治理效果不尽如人意,那么村干部的“国家化”范式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助力和帮扶。村干部的“国家化”范式既然能够产生并在一些地区不断发展,就意味着这种模式有其合理性。因此,本文从产生逻辑开始对村干部的“国家化”范式进行解释,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与后果,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期望能够为乡村治理提供有益借鉴。
二、村干部“国家化”范式的生成逻辑
村干部“国家化”范式的产生与乡村治理现状具有密切关系,它意味着乡村治理的“本土”困境以及乡村治理不断发展的客观需求。
(一)内生性社会权威失势造成村干部自选秩序割裂
在传统乡村社会中,内生性社会权威是维持村庄自治的重要基础。内生性社会权威也就是普通村民通过社会性权威增进获取人际支持和权力基础的过程,是普通村民能够成为村干部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以血缘为基础的辈分和主持村庄公共事务的面子是乡村社会权威的主要来源 |